大庄严莆田铜雕佛像厂

大庄严莆田铜雕佛像厂是福建莆田专业铜雕佛像厂,以生产佛像为主(包括生漆脱胎佛像,木雕佛像,铜雕佛像,石雕佛像,泥塑佛像,彩绘佛像等)及寺院配套产品.

《老子化胡经》是一部伪书

《老子化胡经》,相传是道士王浮为了提高道教对佛教的地位而作的一部伪书,造于西晋末年。


佛教于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日见深远。在此之前道家思想虽然久已流传于世,但作为完整宗教形态的道教则尚未形成。到了东汉之末,道家受佛教教团组织的影响,推老子为教祖,正式成立了道教,并认为道教自老子生活的春秋时期就是中国人的传统宗教。道家之演变为道教,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为了与佛相抗,以维护自家社会地位。道都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它与佛教抗争的一个重要理论是:佛教乃是夷狄之教,不堪化行于中国,而道教则是老所创,为中国的传统信仰,所以它认为,中国应该扶植道教而废除佛言。然而,当时的佛教已深入朝野,道教虽然一再攻击佛教,佛教在中国社会仍是越发展越快,越传播越广,势头难以遏止。此时,道教只好改变办法,承认佛教在社会上的流传,但却要把佛教的社会地位置于道教之下。这种办法就是伪造《老子化胡经》。


老子化胡的说法,起源于《史记·老庄申韩列传》中老子晚年西出函谷,不知所终的传说。老子化胡的说法则起自晋末,大概即是由前说铺陈而来。老子化胡说的成因,大概有两种可能:一是道教为了置身于佛教之上故作此说,二是佛教为能使自身能在中国扎根而故作。老子化胡的说法又可分成两种形态,一是老子入胡地教化胡人,谓老子曾至炎宾、于阗、条支等国传法,教化胡人,佛陀其后世弟子;二是老子西至天竺,转生为佛陀。这些传说,为《老子化胡经》的成立了提供了理论的准备。


西晋惠帝时(290~306),道士五浮出来与佛教僧侣帛进行辩论,以明佛道二教的邪正真伪。帛远是当时的佛教名僧,俗姓万,少年出家,才思敏捷,辩才无碍,孙绰之《道贤论》曾将之比作玄学名士嵇康。王浮常与帛远辩论而常常失败,遂利用老子化胡的传说,作《老子化胡经》一卷,后人增为十卷,声称老子西出函谷关后,到了天竺的迦毗罗卫国,其国王后名为净妙,老子乘其午睡之机,化为日精自口而入,居胎10月,于第二年4月8日夜,自左腋而生,即是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按照这种说法,佛陀即是老子的化身,佛教则是道教的一种,包含在道教之内。


此书出现后,对当时思想界的影响极大,为多数知识分子所认可,对佛教的起源问题先后采用此说。如南朝宋范晔作后汉书即有“或言老子入夷狄为浮屠”之语(“浮屠”是“佛陀”二字的旧译)。齐朝顾欢著《夷夏论》,亦认为老子至天竺化为佛陀。而佛教则起来加以反驳,如北周的《笑道论》、唐代的《破邪论》、《辩正论》、《集古今佛道论衡》等。


从王浮开始,老子作胡说便成了道家攻击佛教的主要依据,《老子化胡经》的真伪也成了佛教二家争论的关键问题。北魏孝明帝正光年间(520~525),唐高宗总章元年(668),武则于时,唐中宗神龙元年(705)等多次发生佛道二教关于此经真伪的辩论。除了口头的争论以外,二教还互相攻击,凡有道观,必画老子化胡经成佛之相;佛教亦于诸寺画老子之相,加以丑化,在社会上造成了极大的影响。为此,唐高宗总章元年曾下令焚毁此经,中宗神龙元年再加严禁,称“如闻道观皆画化胡成佛之相,诸寺亦画老君之形。两教尊容互有毁辱,深为不然,自今并须毁除。其《化胡经》屡朝禁断,今后有留此伪经,及诸记录有言化胡者,并怀消除,违者准敕科罪”(《佛祖统计》卷三十九)。此令下后,《老子化胡经》逐渐绝迹。但到了宋代,又一度再次流行。而至元代,宪宗八年(1258)、世祖至元十八年(1281)、至元二十一年(1284)、至元二十八年(1291)先后四次加以焚毁。此书由此而告亡佚。


时至近代,法国学者伯希和于敦煌遗书中重新发现了《老子化胡经》,全书为十卷,现仅存第一、第十卷。据学者研究,新发现的《老子化胡经》一书显然不是王浮的原作,因为二者从形式到内容都有很大的差异,尤其是在内容方面,新发现的《老子化胡经》中包括了大量摩尼教的思想,其所列的地名也多出自唐代,而不是西晋,显然是经过后代加工改造了的,而不是五浮的原书。


《老子化胡经》及其所引起的佛道争论,表明了佛教这种外来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一直存在的冲突,对我们研究印度佛教在中国传播与发展的具体过程有着重要的意义,是我们在研究中国佛教史的过程中所必须注意的。

cache
Processed in 0.005365 Seco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