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庄严莆田铜雕佛像厂

大庄严莆田铜雕佛像厂是福建莆田专业铜雕佛像厂,以生产佛像为主(包括生漆脱胎佛像,木雕佛像,铜雕佛像,石雕佛像,泥塑佛像,彩绘佛像等)及寺院配套产品.

莫高窟第275窟交脚弥勒菩萨

第275窟,窟形呈纵长方形,窟顶为盝形天井,天井两披浮塑椽枋。西壁不开龛,正中塑3.34米交脚菩萨像一身。两侧各塑一狮,示菩萨坐狮子座上。菩萨头戴佛冠,上身半裸,下身束裙,身着臂钏胸饰。面相方圆温和,胸腹部无起伏,两腿无粗细变化,整体上讲给人以古朴温润之感。下裙紧缚双腿,以贴泥条的方法塑出的衣纹线上,可见清晰的刻线,这种于突起的衣纹线上施阴刻线的手法见于公元四五世纪的犍陀罗雕刻。 


一般认为,我国北朝期石窟中,这类呈交脚坐式,戴三面宝冠,手持净瓶(或不持净瓶)的菩萨为西域传来的造像样式。同样,菩萨背后的浮塑锦制三角背靠,亦见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克孜尔石窟和阿富汗的巴米扬石窟中,说明了早期石窟的开凿一开始就受到了西域佛教的影响。主尊两侧不塑胁侍,以壁画的形式表现了西域佛教的影响。主尊两侧不塑胁侍,以壁画的形式表现胁侍菩萨或供养菩萨,这种现象亦见于同是北凉期的第268和272窟。


关于这身交脚菩萨像,多数学者将之比定为弥勒菩萨,也有的学者因宝冠中的化佛而视之为观世音菩萨。据北凉沮渠京声译《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弥勒菩萨“身如阎浮檀金色长十六由旬,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皆悉具足。顶上肉髻发绀琉璃色,释伽牟尼,百千万亿甄步迦下以严天冠。其天宝冠有百万亿色,一一色中有无量百千化佛,诸化菩萨以为侍者”。由此可证弥勒菩萨于兜率天作菩萨时宝冠中有无量化佛。又,交脚坐式早见于犍陀罗的休特拉克造像中,但不见于马图拉。敦煌、酒泉周边曾出土过十佘尊北凉至北魏的石塔,其中承玄元年(公元428年)高善穆造塔,塔身一周刻如来形造像七身和交脚菩萨一身,且宝冠中刻中化佛。在山西大同云岗石窟,开凿于太和十三年(公元489年)的第17窟交脚菩萨像即题刻为“弥勒”。在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的古阳洞中,25例弥勒造像无一例外的都呈交脚坐式。


南北两壁分三段绘制,上段自西向东的两个阙形龛内,塑与主尊造型相仿的交脚菩萨各一身,双树形的券形龛内塑思惟菩萨。中段南壁画佛传故事悉达多太子出游四门。故事说,释迦牟尼为悉达多太子时,曾先后出东、南、西门,路见老、病、死诸苦,后出北门遇见僧人,遂起提敬之心决意出家。画面表现的是,在乐队的前导下太子骑马出行,前方有一僧人伫立,即悉达多太子出北门路遇出家僧人的情景。北壁自西向东画毘楞竭梨王本生、尸毗王本身、月光王本生等本生故事画。


月光王本生说的是,印度有国,王名月光,乐善好施,名德远著,周边诸王莫不称誉。时有婆罗门欲迦害月光,遂募劳度叉来乞王头。王自允之。劳度叉举刀欲砍王头,反被树神惩治。令其手脚缭戾,失刀在地。尔时大王语树神日:“我于此树下,曾以九百九十九头用于布施。今施此头,便满千数。”遂任劳度叉砍头而去。画面的左侧画月光王,中部画一人跪持盘盛三头,代表月光王曾于过去世施头九百九十九次。右侧画劳度叉以王发系树,欲砍王头和树神惩治劳度叉。画面中月光王形体高大,威然而坐。反之,劳度叉躬身屈膝,面目狰狞。构图上以多个场面表现了月光王凛然施头的情节。到了北魏时代,这种多场面横向发展的构图则发展成了横卷式的连环故事画。


下段壁画绘三角垂帐纹图案。南北两壁上段贴塑的阙形龛以及南壁的汉式阙形城门,都是中原汉文化影响敦煌的直接反映。在绘画技法上,采用了晕染法,亦称凹凸法。是以白色点染人物眼鼻和躯体的凸出部分,以土红色晕染人物脸部和躯体部分,并以黑色的铁线勾勒外轮廓线。现壁画中的土红色已变成黑褐色,面部高光的白色更清晰地显现了出来,呈现出粗犷怪异的面容,这是壁画变色的结果。现月光王本生东侧还保留着一条拆除宋代隔墙后的壁画,使我们得以看到一千年前保存的北凉时代的壁画原貌。

cache
Processed in 0.006285 Seco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