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庄严莆田铜雕佛像厂

大庄严莆田铜雕佛像厂是福建莆田专业铜雕佛像厂,以生产佛像为主(包括生漆脱胎佛像,木雕佛像,铜雕佛像,石雕佛像,泥塑佛像,彩绘佛像等)及寺院配套产品.

佛教的传入与造像的兴起

佛像初入中土,人们很少理解它,因而将其视为神仙。今存最早的一些东汉时期石刻和陶塑佛像,或混杂于道教的画像之中,或塑刻在原来神仙的位置上。佛像取代神像,说明那时的佛祖形象仅仅是作为一种神仙被人崇拜与供奉。

 

佛教的传入与造像的兴起

 

造像,是雕塑或铸造佛像的简语,习惯用作古代宗教偶像的通称。造像的取材,铜、石、泥、玉、瓷不一,尺寸不等,以圆雕为主,也有高浮雕和浅浮雕。古代的佛教造像,造型优美,技艺高超,是我国雕塑艺术宝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佛教造像伴随着佛教的传入而产生。据《三国志·魏书》注引《魏略》云“汉哀帝元寿元年,博士弟子景卢受大月氏王使尹存口受浮图(佛)经”,当为中国人知佛经之始,那一年为公元前2年,即西汉末期。另据《魏书·释老志》言:“中土闻之,未之信了也。”可见当时流传极微,且非官方传人。又石:“后孝明帝夜梦金人,项有臼光,飞行殿庭,乃访群臣,傅毅始以佛对。帝遣郎中蔡情、博士弟子秦景使于天竺,写浮屠遗范。” “情又得佛经四十二章及释迦立像。明帝令画工图佛像,置清凉台及显节陵上,经缄于兰台后室。”大概汉明帝听到一些佛的信息,认为可以利用,便诈言梦云,于是派人去天竺取经,同时带来了释迦像,佛教方正式由官方传人中国,佛教艺术也同时传人,这个时期大约是在公元1世纪左右。


 

石灰岩佛首像-石雕佛像

 

到了公元2世纪的东汉恒帝时,史料中已经有了铸造佛像和建造寺院的记载。《释氏稽古略》说:“恒帝永兴二年(公元154年)帝铸黄金浮屠老子像,覆以百宝盖,在宫中奉祠。”《后汉书 陶谦传》称:笮融重楼,又堂阁周回可容三千许人,作黄金漆像。”当时所造之像是什么样的形象,具何种特征,由于没有实物和史书记录,现在很难知道。但根据上述记载,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当时的造像似老子的形象是无疑的。

汉末三国两晋之际,佛教的流布已相当广泛,现今已经发现了那个时代的佛像实物,并根据实物已大体勾勒出其形态特征。台湾学者陈清香在《佛教的思想与文化》中提出:“3世纪至4世纪之际的中国佛像造形,有印度传来的两大系统的合流,也有中原式样的遗存,形成神佛糅杂的式样,直到4世纪以后逐渐建立起中国式的佛像,域外的影响也渐被消融了。”根据对出土实物的考证,陈将那一时期的佛教造像分为“北传”与“南传”两系统。北传系统带来的是犍陀罗式样的佛像。南传系统较倾向于秣菟罗佛,有的糅杂了中国神仙或道家思想的造型。

犍陀罗(梵文Gandhara)为古印度王国,相当今巴基斯坦的白沙瓦及其毗连的阿富汗东部一带。犍陀罗汲取古希腊、罗马世术精华,创造出释迦牟尼的各种形象,形成新的艺术风格。秣菟罗(Mathura)为古代中印度阎牟那河(今朱木那河)流域的一个国家,公元4世纪上半叶时,吸收犍陀罗佛教艺术,所雕佛像薄衣透体,衣纹细密而匀称,被称为秣菟罗佛教艺术。按照陈清香教授的分析,3-4世纪的中国佛,有的具有犍陀罗艺术的特征,有的具有秣菟艺术特征,有的兼而有之,有的保留汉代遗风,这证明佛教艺术刚刚传入中国不长的时间,中国的佛教造像大多取法印粉本,具有异国情调。这应是我国早期佛教造像的基本特征。

佛教造像在南北朝以至唐代,达到了极盛。这种极盛以东晋十六国和北魏为发端,此后愈兴愈盛,以致为后留下了各式各样多得无法统计的造像精品。

佛教造像何以在那个时期发端盛行?这和当时的社会状况有着直接的关系。魏晋南北朝时,民族矛盾、阶级矛盾空前尖锐,战祸连年,白骨蔽野,不但下层人民的生活活处于极度痛苦之中,就是上层统治者也感生死难测、富贵无常,他们都希望生前富贵平安,死后升入天国。而佛教则认为:任何人只要能供养佛像,就能赎免生前的罪孽,获得无量的功德。于是上层统治者便利用手中的财力人才,修建寺庙,修造佛像;下层贫苦人民为消灾免难,祈求佛法保佑,亦促使佛教造像空前兴起,进而也推动这一宗教艺术达到了极高成就。

上一篇文章 : 石造像的题材与类型 下一篇文章 : 造像碑与造像碑的分类
cache
Processed in 0.004398 Seco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