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庄严莆田铜雕佛像厂

大庄严莆田铜雕佛像厂是福建莆田专业铜雕佛像厂,以生产佛像为主(包括生漆脱胎佛像,木雕佛像,铜雕佛像,石雕佛像,泥塑佛像,彩绘佛像等)及寺院配套产品.

节俭是为未来造福


  冷淡生涯本业儒,家贫休厌食无鱼,菜根切莫多油煮,留点青灯教子书—石涛
 佛陀发现宇宙之间,自物质世界至人类社会,有一条“因果循环”的规律,“果由因生,事待理成”。佛教传入中国,被中国的智者重新解读,延伸理解,提出“惜福”观念。因为“富贵生奢侈,奢侈生贫贱,贫贱生勤俭,勤俭生富贵,富贵生贫贱。”周而复始,循环无已,故而认为,惜福者受福,不惜福者受祸。

 石涛是明末清初的“四大高僧”之一,他自称苦瓜和尚,游南京时,得长竿一枝,因号枝下叟。他写过一首诗:“冷淡生涯本业儒,家贫休厌食无鱼,菜根切莫多油煮,留点青灯教子书。”

释迦牟尼佛

  明代学者焦澹园说:“节约不贪,则可延寿;奢侈过求,受尽则终;未见暴殄之人得皓首也。”意思是说,人的福报有限,能节约不贪首,就可以延寿,如果过分奢侈,福报享尽了必定福尽而死。
 印度佛教发展到密教时期后,先传入中国内陆,再传到日本。今天的日本人,总给人一种“小气”的印象。日本的一些著名的大企业家,连办公室里的一张空白纸都要节省。日本人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大企业家们总是津津乐道于自己的“小气”,并且拿它来教导后生。后生们竟也言听计从,一代比一代“小气”。为什么会这样呢?有人认为受到了佛教文化的影响。在日本有一个“惜福”的故事。
  有一青年名叫中岛光藏,他为了学习雕刻佛像,就去拜访日本优秀的雕刻家高村东云,想拜高村东云为师。高村东云只教他到井边学习汲水,并没有对他说什么话。  
  但他看了中岛光藏的汲水动作以后,就破口大骂,叫中岛光藏回去,不要学雕刻了。其余的弟子看到中岛光藏那副可怜的样子,就留他住宿一夜。半夜时,中岛光藏被人叫醒,带去见高村东云,高村东云温和地对他说:  
‘白天我声骂你,你大概不知道我骂你的原因吧,现在我解释给你听。  
   佛像是神圣的东西,因此雕刻佛像的人绝对不能没有一颗虔诚高尚的心。虽然水不怎么值钱,可是你却不能随便加以浪费。我看你汲水的时候,水泼到地上,你都毫不在意。一个把东西糟蹋而不知反省的人,怎能刻佛像呢?’  
   听完了这一番话,中岛光藏深受感动,痛改前非。高村东云看他还是可造就之材,乃准许他投入门下。后来中岛光藏也成为有名的雕刻家,大家都叫他‘高村光云’,他与他师父只差一个字而已。
  节俭是中国的优秀传统,提倡节俭的教导与厉行节俭的故事很多。节俭的人受人敬仰和尊重。
 
爱国将领冯玉祥一贯清正廉洁,戒奢从俭;
  冯玉祥以身作则,为后人所敬仰。他与李德全结婚时,北洋军阀政府要人和他的部下营以上军官都来参加婚礼,婚礼后不分职位高低一律长排凳子就坐。喜宴一开,每桌都是四菜一粥,四菜是素炒豆腐、炒鸡蛋、肉片炒白菜和半只烧鸡,一粥为小米粥。而当吴佩孚为自己庆寿大摆宴席,趋炎附势者相送礼之时,冯玉祥也送一份礼物,吴佩孚打开一看,竟是一坛清水。
  1925年9月9日,绥远都统李鸣钟上书北京政府,要将包头设治局改为县公署。唐襄为讨好上司,于10月24日设盛宴恭请冯玉祥及属下。冯玉祥不仅没有赴宴,他还从这位官员头上开了刀,当即给唐襄记大过一次,通令各级政府机关。他还专门发出《西北当局重申严禁官场恶习之训令》,训令严厉指出:"包头设治局长设宴款客,在他处视为极寻常者,西北则因禁令所在,不稍宽贷 ...... 我国士大夫习尚浮华,性鸩奢靡,以宴会为逢迎之具,藉馈赠开请托之门,一席之费,动耗多金,一馈之微,或至巨万。俸给不敷,则肆其苛敛之毒。民力不继,尚仍为竭泽之渔。"从此可看出冯玉祥力抵官场宴会和送礼完全是为民着想。  
 1926年,冯玉祥五原誓师参加国民革命,官兵每天一律吃"革命饭",即每餐只有一个菜。五原县知事刘必达看到冯玉祥生活艰苦清谈,特意给他送去两只肥鸭,而冯玉样的回报却是每只鸭打刘必达10军棍。事后冯玉祥讲之所以用军棍打这位县太爷,就是为严禁官场恶习。
  冯玉祥将军的二儿子冯洪国,先在苏联留学,后又到日本士官学校学习。在日本学习毕业回国后,立即跑到汾阳看望多日不见的父亲。那天,冯洪国身着西装,脚登皮鞋,浑身散发着一股浓厚的外国香水味。他满面春风地走到父亲冯玉祥跟前,笑着说:“爸爸,我毕业回国了。”冯玉祥坐在他那古色古香已经陈旧的办公椅子上,屁股动也不动,侧着身子,把洪国从头到脚打量了一下,说:“你学好了吗?”冯洪国没有察觉父亲的表情,笑着回答:“学好了!”这时,冯玉祥一下子站起来,指着洪国说:“早呢!不要癞蛤蟆坐秤盘——自称自贵!”冯洪国涨红了脸说:“爸爸,我有啥不是,请您指点指点!”冯王祥望着他那一身打扮说:“你看你这味儿,再去看看我们的劳动大众!”冯玉祥停了停又说:“儿啊,你要脱下西装、皮鞋,到牛棚里去熏一下,闻闻牛屎儿味,才会知道五谷香。古人说,奢能灭志,俭以养德。你虽然还不曾掌管事业,谈不上奢化,但从你的穿戴上看,是危险的!”
“是,父亲。你放心,回到国内,就按您的意思处事,决不给祖辈丢脸!”冯洪国被冯玉祥“一板子”打清醒了!他真的脱下了西装。皮鞋,换上了大青年便衣,穿上了粗布鞋。后来,冯洪国在宋哲元军学生团当大队长。日军进攻北平时,冯洪国率部抗敌,英勇献身,没有辜负父亲的教诲。 
  冯玉祥虽然生活节俭,却十分关心群众的疾苦,经常给贫苦人民送衣送粮,周济他们的生活。而溪谷岸高水深,人民群众的生活采樵极为不便,他便捐款,修筑石桥,并亲书“大众桥”勒刻桥上,取方便大众之意。为了使穷苦的孩子有读书的机会,他出资办了15所小学免费收取贫苦子弟入校读书,并请范明枢为总校长。直到1937年,抗日烽火燃到泰山脚下,这批还没有成年的贫苦孩子,大都纷纷投入到抗日斗争的行列。泰山常常遭受干旱,人民生活极为不便,冯玉祥便组织官兵和群众挖泉筑坝,深受群众的欢迎。
  1942年,周恩来在《寿冯章先生六十大庆》一文中说:“冯玉祥先生生活一向习于勤俭朴素,有人以为过,我以为果能人人如此,官场中何至今日之奢靡不振?” 
   “节俭苦修,乃真行者。”养成节俭且“喜舍”的习惯能使我们多一分淡泊,少一分贪婪;养成节俭且“惜福”的习惯能够为心灵增添宁静;除去浮躁;养成节俭且“慈悲”的习惯有助于增长智慧,熄灭愚痴;养成节俭且“感恩”的习惯还可彰显人类善良的本性,驱逐邪恶的一面。


上一篇文章 : 把握男女情缘 下一篇文章 : 修养好与人缘好
cache
Processed in 0.005698 Seco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