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庄严莆田铜雕佛像厂

大庄严莆田铜雕佛像厂是福建莆田专业铜雕佛像厂,以生产佛像为主(包括生漆脱胎佛像,木雕佛像,铜雕佛像,石雕佛像,泥塑佛像,彩绘佛像等)及寺院配套产品.

吕澂的佛学贡献

吕澂(1896~1989),字秋逸,或作秋澂、鹫子,江苏丹阳人。早后于镇江中学读书,毕业后考入常州高等实业学样农科。一年后入南京民国大学经济学习。因受到胞兄学佛的影响,乃前往金陵刻经处与欧阳竟无结识,虚心求教,信札往返不断。20岁时留学日本,专攻美术。因反对日本侵略中国,乃罢学回国,被刘海粟所办的上海美术专科学校聘为教务长。1918年应欧阳先生之请,前往南京金陵刻经处研究部第三筹办支那内学院,从此弃却前学,一生转向攻佛学。1922年内学院成立,先生任学务处主任。抗日战争爆发,内学院迁往四川江津,欧阳师逝世后,被推举接替院长一职。其间曾为华西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编写佛教史料,并聚众讲授佛学。1949年支那内学院改名为中国内学院,继任院长。1952年内学院自行停办。先行乃金陵刻经处从事佛学研究,曾开办了五年佛学研究班,著述讲学。“文革”时避居丹阳家乡,晚年定居北京。93年高龄时逝世。生前除担任内学院院长外,解放后还担任过中国佛教协会常务理事、名誉理事,中国佛教学院院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哲学研究所兼职研究员,以及江苏省人大代表,政协常委,第二、三、四、五、六届全国政协会委员等。一生著述等身,美学著述有《美学概论》、《美学浅说》、《现代美学思潮》、《西洋美术史》等;佛学著作有《声明略》、《佛典泛论》、《印度佛教史略》、《印度佛学源流略讲》、《新编汉文大藏经目录》、《因明入正理论讲解》等。


吕澂先生是当代中国佛学研究最有成就人之一。他精通日、梵、巴、利、藏等多种文字,因之对印度佛学、中国汉地佛不和西藏佛学都有精湛的研究。在研究方法上,他以比较研究为方法,以经典作为线索,教义作为基础,把佛学作为一门科学研究,因此取得了不少成绩,影响了一代学者。他的研究成果主机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佛法即是世间。他认为大乘佛学的实践,本来是积极利益世间的,但传到中国后,却走上了超然自了的道路,改变了方向。因此要重新揭示大乘佛教的实质,就必须重新发挥大乘“为人”之精神。大乘的佛法是沉沦流转,是此岸;佛法则循世间实相,从世间兴起,所趋向,直往彼岸。而人们却不知此理,或只讲生死苦恼,引在厌世躲闪,“只剩有浑身自私自利的解数”;或只讲空,说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盘,由此引人向浮泛空虚,于佛法一无所得;或只纯任知解,一切都从知解上去理会,虽顺口动听,但却离实际愈远,成为一场空话。


二、唯识思想研究。他推崇唐玄奘翻译的佛典,但认为文义艰深,难于理解。因此先生充分运用了各种语言的知识,将各种不同的版本的经典加以对照,发现了许多新的见解。便如,瑜伽派一系的学说是来自于上座部的《杂阿含经》:“阿含”意为三教共存,经中还保存了说一切有部的学说;可从《杂阿含经》通往其它各数,大小乘佛教源流具见。《瑜伽师地论》与《宝积经》有密切的联系,从此可以看出大乘佛学的发展线索。梵文本和藏文本的唯识经典自成一系,由此揭示了唯识古学和唯识今学的分歧所在;找出了《俱舍论》在组织在与南北二方各种《毗昙论》的关系,判明了小乘毗昙学的系统。


三、佛经整理考订。先生参与了国内许多历代藏经刻本的考订,进而厘请了藏经版本源流,找出了版本之间的谬字,揭示了汉文佛典的翻译特点和足。同得利用汉文佛典解决了佛教史上的一些疑难问题,如推定了佛灭的年代;认定《四十二章经》为经抄,其和《牟子理惑论》都是出于晋宋间人的著作。并在此基础上,编校了《藏要》和新编了大藏经目录。


四、藏传佛学研究。他研究了西藏的经典和梵文经典,指出了西藏前弘期和后弘期的源流演变。


五、因明学的研究。他对藏文译本的研究,发现了陈那的学说特点,指出《集量论》是陈那因明说的宝贵资料。法称的著作发展了陈那的学说,使“旧疏得失”,解决了玄奘译本中的积疑。


六、中印佛学比较。先生通过对中印佛学的研究,得出中国佛教是吸取了印度佛学后,又不同印度佛学的一种新的学说。印度佛学以心性本寂来论,中国佛学以心性本觉不推演。一则革新,一则返本,二者结果判若天渊。中国学说天台、贤首、禅宗三家为代表,它们与印度佛学有很大的距离。印度的以性本净说是自性涅盘的以性本寂,不同于中国根据《大乘起信论》而来的心性来本觉的自性菩提思想。同时他还勾勒了印度佛学1500年的发展情况。


吕澂先生对中国的佛学研究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不仅赢得了中国学者的尊敬,也受到世界佛学者的赞扬,1900年山东齐鲁出版社会版了《吕澂佛学论著集》,收集了他的大部分重要学术著作,但也有个别的著述未收入。近年来,又有先生的个别遗著发表。

cache
Processed in 0.004376 Seco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