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庄严莆田铜雕佛像厂

大庄严莆田铜雕佛像厂是福建莆田专业铜雕佛像厂,以生产佛像为主(包括生漆脱胎佛像,木雕佛像,铜雕佛像,石雕佛像,泥塑佛像,彩绘佛像等)及寺院配套产品.

精神自由最快乐

精神自由最快乐


即脱离囚奴束缚的生活,恢复自由自主的地位。——梁启超

 

   佛经中说:“人生是大苦聚。”苦的概念包括苦难、痛苦、苦恼、不满意,及缺陷、无常、不实的涵义。

   在此处,它代表著佛陀对于世间人生的看法,所以佛经中讲苦的地方很多,因此,有人说佛教是专门说苦的宗教,或者说佛教是悲观的宗教。其实佛教既不悲观,也不乐观,而是佛陀观察世间人生真相,发觉人生充满了苦恼和缺陷,他如实的说出来,使世人了知。这好比一个医生,在诊察病人的时候,既不夸张病情,也不隐瞒病情,只是如实的把病情告诉病人,让病人了解真相。

  佛教认为人生有“八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怨仇憎恨的人或事偏偏纷至沓来)、爱别离苦,求不得苦。

  为了排除人生疾苦,佛教提出“解脱”。所谓“解脱”就是“离缚得自在”,也可谓脱离被束缚被奴役的生活,而获得自主自由的地位。为此,佛经大力宣传人的自我修养。梁启超对此极为赞赏,认为这种修养是积极而有益于人类的。他说:“解脱,梵名木叉Moksa,译言离缚得自在。用现在的话解释,则解放而得自由。详细点说,即脱离囚奴束缚的生活,恢复自由自主的地位。再详细点说,这些束缚,并非别人加这于我,原来都是自己找来的,解脱不外自己解放自己。因为束缚非自外来,故解脱有可能性。亦正惟因束缚是自己找的,故解脱大不易,非十分努力从事修养不可。”

 

  他将佛家的修养归为“慧解脱”、“心解脱”两种。前者指从哲理和智慧方面求解放,后者谓从情意方面获解放。具体有三点:①智慧的修养。主要指从哲理上、知识上去理解佛典对人生价值的判断,“一面观察世相,深通因缘和合无常无我之理,不受世俗杂念之所缠绕;一面确认理想界有高纯妙乐之一境,向上寻求”。②意志的修养。分两个层次:一是向“无我”的高峰攀登,去掉一切庸俗的欲望,不要做“我”的奴隶,不要为小事而烦恼;二是为大而高尚的目标奋斗不止,“勇猛”、“精进”、“不退转”。③感情的修养。就是让世人树立一种同情心,所谓“万法以慈悲为本”。

  把精神放在一个相对自由的位置。不执著于物质名利的追求,看重人与人相处的缘分,多些慈悲与关爱,知道自己活着的意义并体味其意义,那么身心就会解放快乐。

无德禅师的快乐之道

  一日,无德禅师正在院子里锄草,迎面走过来三位信徒,向他施礼,说道:“都说佛教能够解除人生的痛苦,但我们信佛多年,却并不觉得快乐,这是怎么回事呢?”

  无德禅师放下场锄头,安详地看着他们说:“想快乐并不难,首先要弄明白为什么活着。”

  三位信徒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没料到禅师会提出这样的问题。

  过了片刻,甲说:“人总不能死吧!死亡太可怕了,所以人要活着。”

  乙说:“我现在拚命地劳动,就是为了老的时候能够享受到粮食满仓、子孙满堂的生活。”

 丙说:“我可没你那么高的奢望。我必须活着,否则一家老小靠谁养活呢?”

  无德禅师笑着说:“怪不得你们得不到快乐,你们想到的只是死亡、年老、被迫劳动,不是理想、信念和责任。没有理想、信念和责任的生活当然是很疲劳、很累的了。”

 信徒们不以为然地说:“理想、信念和责任,说说倒是很容易,但总不能当饭吃吧!”

 无德禅师说:“那你们说有了什么才能快乐呢?”

 甲说:“有了权力,就有一切,就能快乐。”

 乙说:“爱情吧,有了爱情,才有快乐。”

 丙说:“是金钱,有了金钱,就能快乐。”

 无德禅师说:“那我提个问题:为什么有人有了权力却很烦恼,有了爱情却很痛苦,有了金钱却很忧虑呢?”

 信徒们无言以对。

 无德禅师说:“理想、信念和责任不空洞,体现在每时每刻的生活中。必须改变生活的观念、态度,生活才能有所变化。名誉要服务于大众,才有快乐;爱情要奉献于他人,才有意义;金钱要布施于穷人,才有价值,这种生活才是真正快乐的生活。”

 三位信徒似有所悟。

 快乐是人类特有的一种心理感受,它与个人占有的财富多少没有内在联系。心态才是我们真正的主人,它能使我们成功,也能使我们失败。一个人能否快乐做事,就看他的心态能否快乐。

上一篇文章 : 随缘 下一篇文章 : 慈悲是无私真爱
cache
Processed in 0.004050 Seco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