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庄严莆田铜雕佛像厂

大庄严莆田铜雕佛像厂是福建莆田专业铜雕佛像厂,以生产佛像为主(包括生漆脱胎佛像,木雕佛像,铜雕佛像,石雕佛像,泥塑佛像,彩绘佛像等)及寺院配套产品.

原始佛教及其内容

      从释迎成道后开始第一次向五比丘说法起到他逝世后的一百年间,一般称之为原始佛教时期。在这一时期中,佛弟子们在教团生活方面大体上仍维持着佛在世时一贯的规定和习惯惯例,没有什么重大的分歧和争论。在修学上所奉行的根本教义是“四谛”、八正道”、“十二因缘”和“三法印”。


       “四圣谛”(苦、集、灭、道)是早期佛教理论的基本要点,它的核心是宣扬整个世界和全部人生为无边之苦海。苦谛是对自然环境和社会人生的价值判断,以为世俗世界的一切,本性都是“苦”。“苦”有三苦和八苦等各种说法。三苦指苦苦,即寒热饥渴引起之苦;坏苦,即荣华富贵不能持久之苦;行苦,即人世言行、生活环境变幻无常之苦。八苦指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阴盛苦。集谛,亦名“习谛”,是指要人们认识造成痛苦的原因,是由“无明”(愚迷阁昧,不明佛理)和“渴爱”所引起的贪和欲,即佛教通常所谓的“业”与“惑”,导致生死轮回的产生。灭谛,是要人们相信造成世俗诸苦的一切原因可以断灭,从而超脱生死轮回,达到无苦“涅梁”的佛教最高的理想境界。道谛,则是向人们指出解脱“苦”、“集”的世间因果关系而达到出世间之“涅槃”寂静的理论说教和修习方法。


     “十二因缘”亦称“十二缘生”,是苦、集二谛的延伸,其主要内容是分析苦因和论述三世轮回。这一理论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皆因具备种种因(事物生灭的主要条件)缘(事物生灭的辅助条件)才得生起或坏灭,因缘和合就生,因缘分散就灭,并无独立实在的自体。人为万物之一,也是因缘和合的表现,整个人生可以分成十二个彼此互为条件或因果联系的环节,即无明(愚迷借珠,不明佛理)、行(由无明而产生的善恶行为)、识(托胎之时的心识)、名色(胎中的精神和物质状态)、六入(眼、耳、鼻、舌、身、意)、触(出胎后开始接触事物)、受(感受苦、乐等)、爱(贪等欲望)、取(追求取著)、有(各种生存环境和条件)、生、老死。这十二因缘依此有则彼有、依此无则彼无、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处、六处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生、生缘老死,如此流转不息构成了三世二重因果业报轮回。无明与行是前世因,识、名色、六处、触、受是现世果,爱、取、有是现世因,生、老死是未世果。人皆由前世因而辗转轮回于天、人、阿修罗、畜生、地狱、饿鬼的“六道”之中,人现世如果做了好事,来世就变为天、人,如果现世做了坏事,来生就可能变为畜生、饿鬼。


       总之,十二因缘着重宣扬的是人生之苦皆源于无明所引起的造业受果,轮回不息,只有消除无明,饭依佛法,才能求得解脱,断绝轮回,达到无苦“涅梁”的理想境界。’/又正道’,则是道谛的发挥。它具体指出八种解脱诸苦,绝断轮回,达到“涅架”境界的途径和方法。这八种方法是正见(具有四谛佛理的正确见解)、正思(接四谛之义正确思维)、正语(不作一切非佛理之语)、正业(住于清净之身业)、正命(符合佛法戒律正当合当的生活)、正精进(勤修涅梁之道法)、正念(明记四谛之理离尽邪非)、正定(坚定四谛之信念收心于一)。佛教认为由此八法,可令苦集永尽,达到涅架之境,可由“凡”入“圣”,可从迷界此岸通向悟界彼岸,故将“八正道”也比喻为“八船”或“八筏”。


       上述早期佛教的基本教义,在其以后的发展中曾被概括为三条不能移易的根本义理,称做“三法印”,这三法印是(1)诸行无常;(2)诸法无我;<3)涅架寂静。即凡佛教都必须承认世界万有皆是虚妄幻化,处于刹那不停的生灭迁流变幻之中,是无常的;一切现象都是因缘和合,没有独立的实体或主宰者。人类也是如此,只是由于无明的烦恼熏染,人们才迷执于我体,困扰于生老病死,轮回于六道之中,因此人们只有悟破我体实无,进而才可以外不迷于境,内不迷于我,于境知无常,于我知无我。只有如此才可解脱起惑造业流转生死所招来的苦恼,进入寂静无扰之涅架境中。佛教依此三条基本原则作为辨别经籍真伪的标准,有如印鉴之用,凡符合者就是佛说的法,凡不符合者一律判为“外道”。

上一篇文章 : 早期佛教的分化 下一篇文章 : 上座部与大众部的形成
cache
Processed in 0.005181 Seco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