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庄严莆田铜雕佛像厂

大庄严莆田铜雕佛像厂是福建莆田专业铜雕佛像厂,以生产佛像为主(包括生漆脱胎佛像,木雕佛像,铜雕佛像,石雕佛像,泥塑佛像,彩绘佛像等)及寺院配套产品.

六祖慧能有何业绩

禅宗六祖——慧能大师

慧能(638~713), 又作惠能。是中国佛教禅宗第六代祖师,禅宗的实际创始人。俗姓卢,广东新兴人。其父本居范阳(今河北蓟县),后被贬至岭南,不久即去世。慧能的青少年时 代,家境贫寒,靠卖柴为主。


慧能法师的生平事迹

一天,慧能去集市卖柴,听到客店有人诵读《金刚经》,慧能听后,忽有所语,便问诵经人:“此经从何得得来?”诵经人答:“从蕲 州黄梅弘忍禅师处得来。”于是决定前去湖北黄梅参礼五祖。

慧能来到黄梅,在那里做行者,从事寺院里的担水、舂米等杂务。8个月以后,弘忍欲物色继承人,让门下弟子各写一偈,以试证悟高下。当时弘忍的弟子中学业最 好、声望最高的神秀上座,先作一偈曰:“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神秀此偈深得众僧赞许,慧能听到后,认为神秀尚未见性,于是 亦作一偈:“菩树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佛性常清净,何处惹尘埃?”慧能的偈得到弘忍的赞赏,并得到了弘忍的衣钵传授。为了防止神秀一派加害,慧能回到南 方,“杂居止于编人”、“混农商于劳侣”,隐迹多年。大约16年后,慧能来到广州法性寺,当时印宗法师正在开讲《涅盘经》,清风吹动旗幡,引起听众中二僧 的争论,一说风动,一说幡动。慧能则说,既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而是你们的心在动。印宗法师听到慧能的议论,即把慧能延至上度,与之谈论佛法。见慧能出 语不凡,契理契机,不禁问道:“我早听说黄梅主法南来,莫非就是你吗?”慧能即出示弘忍所传法衣,公开了自己的嫡传身份。于是慧能在法性寺正式剃发出家。 两个月后,慧能开始在法性寺菩提树下升座讲法。

后来,慧能移住曹溪宝林寺。在那里,慧能教授徒弟,宣讲禅法,盛倡“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顿悟主张。一时信徒云集,从者成市。慧能在宝林寺说法30余年,影响越来越大。武则天、唐中宗曾先后召其入京,均被婉言谢绝。

睿宗延和元年(713),慧能回到新州故乡,住国恩寺。次年,圆寂于国恩寺。

慧能本人并无著作,弟子法海将其在梵寺的讲法内容记录整理,而成《坛经》。


【识心见性、顿悟成佛】思想

慧能禅学思想的主要特点是“识心见性”和“顿悟成佛”。前者是他的心性本体论,说明“心”、“性”是众生成佛的依据;后者是他的宗教修行方法论,提出宗教修行的原则和方法。

首 先,慧能认为,人的“心”、“性”即为佛性,因此,“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人人都可成佛。他说,人的本性是清净无染的。“人性本净”;“但能离相,性体 清净”;“自性常清净”;“佛性常清净”。他所谓的清净,是指那种除去了烦恼、痴迷染污而达至的纯真、清洁、寂静的状态。他认为,人的本性、本心本来就没 有烦恼、迷妄,因此可以说人的本性也就是佛性。一方面,本性清净即是性空。人的自性、本心是空的、无形相、无规定。“佛性无形,悟即显,迷即隐”。他说 “我的法,无名无字,无眼无耳,无身无意,无言无示,无头无尾,无内无外,亦无中间,不去不来,非青黄赤白黑,非有非无,非因非果”。否定了佛性所可能具 有的任何具体规定性,以此阐明佛性是超越具体事相的、通达无碍的绝对实体。另一方面,清净的真性、佛性又是能含万法、本自具足的。他说,“自性含万法”, “自性本自具足”。性体虚空,故能含摄一切。“心量广大,犹如虚空。”自性既然能含摄一切,因而是无限广大、本自具足的,万事万物都是自性的显现。“性含 万法是大,万法尽是自性见”。

其次,慧能虽然强调众生自性清净,本自具足,但这是从本性上、从成佛的可能性上来说的。实际上,现实的人与佛还是 有区别的。“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 之,即缘心迷,不能自悟”;“自性迷,佛即众生;自性觉,众生即佛”。众生虽然本性是佛,但由于心迷,不能自悟,所以舍本逐末,遗失本来,这就是为什么众 生只能是现实的众生而不是现实的佛。因此,要脱离苦海、解脱成佛, 还必须依法修行,以求去迷转悟,返本归真。既然慧能在心性论上提出自性本自具足,那么,在修行方法论上必然是“自悟自修”、“不假外求”。他说:“善知 识,见自性自净,自修自作自性法峰,自行佛行,自作自成佛道”;“救世度人须自修”。要觉悟解脱,应依靠自己的力量,在主体自身用功夫,而不能遗其内而执 其外。“自性心地以智慧观照,内外明彻,识自本心,若识本心,即是解脱”;“闻其顿教,不假外修,但于自心,令自本性常起正见,烦恼尘劳众生,当时尽 悟”。同时,在提倡“自悟自修”的大前提下,慧能还提出了一些具体的修行方法。



慧能法师的修行之法

一、无念为宗。他说: “我此法门,从上以来,顿渐皆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悟般若三昧,即是无念。何名无念?无念者,见一切法,不著一切 法;遍一切处,不著一切处。”其所谓“无念”,就是去除人们的执著,使心灵达到自由自在、通达无碍的解脱境界,而并不是要人停止任何意念活动。

二、 定慧等学。慧能反对以前禅法中割裂定、慧的做法,主张定慧一致。他说:“我此法门,以定慧为本。第一勿迷言定慧别。定慧体一不二,即定是慧体,即慧是 定用。即慧之时定在慧,即定之时慧在定。”这种“定慧等”的主张,实际上是抬高慧而贬低旧有意义上的禅定,提倡一种活泼泼的、不拘形式的、自由自在的新禅 法。

三、顿悟成佛。慧能的新禅法就是“顿悟成佛”,就是“识心见性”。“我于忍和尚处,一闻言下大悟,顿见真如本性”;“故知不悟,即是佛是众生;一念若悟,即众生是佛”;“前念迷即凡,后念悟即佛”。强调只要一念觉悟,即可顿入佛地。

总之,慧能的禅学思想是中国佛教史上的伟大革命,对中国中唐以后的佛教和宋明理学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他所开创的南宗禅后来成为中国禅宗的代名词,禅宗也由此成为中国佛教宗派中的主流。


禅 宗 --  特重禅观,不重教理,自称教外别传。以菩提达摩为初祖,下传慧可、僧璨、道信、弘忍,弘忍之后分成南宗慧能,北宗神秀二派。北宗强调渐修,南宗主顿悟。弘 忍圆寂后,北宗神秀大阐宗风于长安、洛阳。中唐以后,南宗成为禅宗的正统,并形成曹洞、云门、法眼、沩仰、临济五家。但宋朝以后则仅存曹洞、临济二脉。或 称为佛心宗。

cache
Processed in 0.004382 Seco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