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庄严莆田铜雕佛像厂

大庄严莆田铜雕佛像厂是福建莆田专业铜雕佛像厂,以生产佛像为主(包括生漆脱胎佛像,木雕佛像,铜雕佛像,石雕佛像,泥塑佛像,彩绘佛像等)及寺院配套产品.

《道藏》

     《道藏》的内容庞杂,卷帙浩繁,在其间,更有大批道教经典、论集、科戒、符图、法术、斋仪、赞颂、宫观山志、神仙谱灵和道教人物传记等。并按照一事实上的编篡意图、收集范围和组织结构,将许多经典编排起来,由此,而成为一部承载着万千道教意蕴的大型丛书。从而,亦为中国文化遗产中的一大宝藏,也是研究道教教义及其历史的百科全书。

      道藏的诞生,起源于历代学者对道经典籍的整理或者编撰。自南北朝以来,各朝代都有人在整理道教经书,编写道经书目。

在道书日益增多的情况下,目录的编辑被最先提到议事日程上。最早编辑道书目录的著作是《汉书•艺文录》,在道书的项目下有神仙、方技、道家、房中、阴阳、杂占、五行、蓍龟等八类,共171种,3867卷。道教中第一个编辑道书目录的学者,则是东晋高道葛洪,他的《抱子朴•遐览》,实录了260种多卷道书的目录。

      南北朝时,南朝宋,梁时的陆修静和孟智周最终确立了道书的分类体系。南朝刘宋时的著名道士陆修静受命于宋明帝整编道书,引用“三洞”作为道书的总称,并在其下分类,编撰了《三洞经书目录》和《灵宝经目》等两部中国道教史上首次出现的目录编篡书籍,开了道书系统编辑分类的先河。“三洞”体系也有不完备之处,就是不能把早期道教天师道和太平道的一些道书包容进去,于是南朝梁的孟智周法师又提出了“四辅”的概念,编撰了《玉纬七部经书目》,这样“四辅”加“三洞”的七个系列就基本可把各个方面的道书都归于系列目录之下了。

      北周武帝时,朝廷任命高道王延依三洞目录作《珠囊》七卷,校定道书8030卷。北周天和五年(公元570年),玄都观道士根据“三洞四辅”的分类方法编篡《玄都经目》,有经、传、符、图1156卷,论884卷,计道书2040卷,还有虚目4323卷,共计6363卷。

      隋唐时期,有了更多的人在做这项工作。直到唐玄宗时,因其崇信道教,而专门派人搜访道经,并予以抄写、编撰,由此才诞生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正式的、完成的道藏,即《开元道藏》

此后宋、金、元、明诸朝,皆曾编修道藏。清代编有《道藏辑要》。当代编有《藏外道书》,即《开元道藏》。

      道藏内容十分庞杂。其中有大批道教经典、论集、科戒、符图、法术、斋仪、赞颂、宫观山志、神仙谱录和道教人物传记等。此外,还收入诸子百家著作,包括一些已经失传的古籍,更有不少有关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著作,如有关医药养生之书,内外丹著作,天文历法方面的著作等。

      另外,道藏中的各种典籍,都是按三洞四辅十二类的分类方法编排的:所谓“三洞”,即洞真部、洞玄部、洞神部。所谓“四辅”,即太玄部、太平部、太清部、正一部。所谓“十二类”,即本文类、神符类、玉诀类、灵图类、谱录类、戒律类、威仪类、方法类、众术类、记传类、赞颂类、章表类。


cache
Processed in 0.005080 Seco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