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庄严莆田铜雕佛像厂

大庄严莆田铜雕佛像厂是福建莆田专业铜雕佛像厂,以生产佛像为主(包括生漆脱胎佛像,木雕佛像,铜雕佛像,石雕佛像,泥塑佛像,彩绘佛像等)及寺院配套产品.

追忆婆娑竹影里的诗情画意

         竹制品是我国南主地区人们生活中常见的物品。早在几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竹编器皿,从周代起,人们就削竹为简、刻竹记事,我们现在还能从出土文物中见到大量记载诸多往事和竹简。


        很早以前,人们就掌握了竹子的加工技术,可以将它制成射杀野兽的“竹簇”,为自己的生活服务,江苏常熟就出土过新石器早期的竹制箭头。西周时期,大臣上朝时手中拿的“笏”,最早就是用竹子制成,并在上面雕刻了纹饰。春秋战国时期,竹制器具在人们在生活中使用得更多,制作这些器具的雕刻图案和文字也成为一道制作工序。


        由于竹子的本质特点,年代久远或环境不同都会对其造成损毁。因此,我国迄今年内保存较好、年代最久的竹雕作品是湖南长沙马王堆西汉古墓出土的两件彩漆竹勺,它对我们判断竹雕艺术的起源能起到重要作用。这对彩漆竹勺雕刻装饰,刀法简洁、图案精美,充分显示了西汉初年竹雕工艺独特的魅力,也证明了竹刻在西汉时期就已初见雏形。以后,着意制作的竹刻工艺品与陆续出现,相传晋代大书法家王献之就有一只非常精美的斑竹笔筒,备受他的喜爱,还给笔筒起了个名字叫“裘中”。


        在我国,最早记载竹雕的文献是南北时期的《南齐书》。从中可以看出魏晋南北朝时佛教的盛行对社会生活产生的极大影响。以致社会的各个阶层都与佛教有染,六朝齐高萧道成(479-482)就曾将一件名为“如意笋箨寇”的竹根雕如意赐给一个名叫明僧绍的隐士。尽管这件竹雕已不存在,但从书中的记载,我们依然可以感受到这件竹雕工艺品的精美绝伦。


         唐代是我国雕刻艺术发展历程中的逐渐兴盛时期。竹雕在这个时期也得到长足的发展。竹雕在这个时期也得到长足的发展。江西南昌一处唐代墓葬中出土的一件竹俑,就是采用圆雕和高浮雕技法雕刻而成。如今收藏在日本奈良正仓院的唐代乐器“尺八”,是采用“留青”技法,在上面雕刻了仕女、树木、花草、昆虫、瑞兽等图案,颇具中国画的风格。宋代郭若虚的《图画见闻志》中有关于唐代竹雕艺术的记载:“唐德州刺史王倚家有笔一管,稍粗于常用笔管,两头各出半寸出来,中间刻以《从军行》一铺,人马毛发,亭台云水,无不精绝;每一事刻《从军行》诗两句,若‘庭前琪树已堪攀,塞外征人殊未还’是也,似非人功,其画迹若粉描,向明方可辨之。”这支笔的雕刻采用了阴刻、毛雕的技法。由此可见,竹雕艺术发展到唐代,技法已基本趋于完善,作品逐渐具有了很高的艺术性。


         宋代的竹雕艺术在前朝基础上继续发展,近年考古发掘中出现的“残荷洗”等的雕刻水平已经相当高超,各种技法相当完备。元代陶宗仪《辍耕录》第五卷《雕刻惊绝》中记述,南宋高宗时期,安徽竹雕高手詹成“雕刻精妙无比,曾见所造鸟笼,四面花板,皆于竹片上刻成宫室、人物、山水、花草、禽鸟,纤悉具备,其细若缕,且玲珑活动。”作品上还有“詹成制”的款识。詹成也成了见诸经传最早的竹雕艺人。由此可见宋代的竹雕技法已到成熟精致的阶段。但在当时能掌握娴熟竹雕技艺进行创作的民间艺人寥寥无几,因此没能产生更大的影响,以至于陶宗仪有“求职二百余年无复此一人矣”的叹息。


此外,宋代能放在几案上观赏的小件雕刻艺术吕逐渐兴起,在当时文人风气的熏陶和其他艺术们表现手法的影响下,竹雕艺要的技艺的得到多方面的发展,使其刀法变得繁复,镂空雕、透雕技艺达到“工而不板,活而不佻,奇而不野,蕴而不弱”的境界。无论其作品体积大小如何,均注重神情表达的惟妙惟肖,造型的生动活泼。


清·竹雕和合二仙摆件


清·竹雕和合二仙摆件

cache
Processed in 0.005547 Seco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