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庄严莆田铜雕佛像厂

大庄严莆田铜雕佛像厂是福建莆田专业铜雕佛像厂,以生产佛像为主(包括生漆脱胎佛像,木雕佛像,铜雕佛像,石雕佛像,泥塑佛像,彩绘佛像等)及寺院配套产品.

石造像和石狮子的启示

石造像和石狮子的启示


天津市河北区文物管理所藏有两件古代石刻作品,一件是1985年在该区白庙工业区建筑地发掘出土的唐永徽二年(公元651年)的石造像,另一件是1918年由河北省内邱县运来的金代承安二年(公元1197年)雕刻的石狮子。

石刻造像是古代以雕刻佛像为主的石刻,多见于南北朝、隋唐时期,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有的还铭刻造像缘由和造像者姓名、籍贯、官职等,与石窟雕塑具有同等的艺术价值和文物价值。白庙工业区出土的这尊石造像高48厘米,宽36厘米,厚21厘米,为佛龛型。龛中雕一佛二菩萨。居于龛中主要位置的阿弥陀佛呈跏趺状,躯体丰满,比例匀称。侍立于左右两侧的菩萨,脸圆腰细,眉清目秀。龛的下方雕有护法狮子等,手法简洁,形态生动。整个造像浑然一体。且具有装饰性,佛、菩萨、力士、猛兽的身份、性格、职司的不同特点都得以恰当地表现,既统一,又富于变化。龛的右侧有文字题记:“永徽二年三月口日,范师元为亡父母刻弥陀佛像一,合家眷属共同供养。”

狮子原产于非洲、南美和印度,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殊方异物,四面而至”,狮子也随之输入我国。东汉以来,由于佛教的广泛传播,狮子又被人们视作辟邪吉祥之瑞兽,成为我国石雕艺术的主要题材。由河北省运至天津的这一代石狮,通高约2米,昂首,前肢直伸,后腿曲作跌坐状,挺胸收腹,造弄清秀,挺拔有力。其墩座题铭为:“内邱县古城村贾道者,运造石狮一对,于本村普利院。助缘人共同获福,西立王氏、孙刘氏、刘大郎、王维那。古城村宋维那。邢台县潭村叶方、叶四郎、李通。南和县助缘人等,普利院僧惠鉴,上靳妙音上下法脊祖师一院。大金承安二年八月十五日,了毕记,潭村石匠张光造。”由此可知石狮的雕刻年代、地点和缘由。

石造像、石狮子作为我国古代的石雕艺术作品,每个时代在其造型、雕凿上都有不同的特征。从总体上说,石造像在魏晋北朝初期,其形象和衣着取印度粉本,大都薄衣透体,两臂缠有飘带,多数有背光;中晚期趋于中国化,表情自然,衣袂飘扬,于“秀骨清像”之中透露出中国魏晋以来士大夫的审美情趣。隋唐时期,佛教造像的民族风格越来越浓厚,人格化、世俗化体现得越来越明显,并且技巧更加娴熟,人物刻划相当准确。尤其唐代造像,更加精致完美。白庙工业区出土的那尊永徽二年石造像便显露出鲜明的唐代特征。石狮子在东汉、南北朝时多取立行走状,雕工粗犷浑厚。唐代以后为蹲坐式。金代石狮造型清瘦。明清时代,石狮雕刻日趋厚重,其形态活泼多于凶猛,且使用广泛,在宫殿、坛庙、园林、住宅的门前,大多雕对石狮以示庄重威严。内邱运来的石狮具有典型的金代雕塑艺术风格。

由此看来,时代风格和时代特色是确定石雕作品的重要依据。历史上,任何一种器物都有其形成、发展、变化的过程和规律,抓住器物造型、工艺、装饰纹饰等的不同特征,从个性中找共性,从共性找个性,对器物的共性与个性综合分析,才不至于在器物的断代、辨伪中出现盲目性。这是鉴定包括石造像在内的古代器物必须把握的原则。

上一篇文章 : 石造像与红木桌 下一篇文章 : 文物鉴赏家-龚望
cache
Processed in 0.004921 Seco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