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庄严莆田铜雕佛像厂

大庄严莆田铜雕佛像厂是福建莆田专业铜雕佛像厂,以生产佛像为主(包括生漆脱胎佛像,木雕佛像,铜雕佛像,石雕佛像,泥塑佛像,彩绘佛像等)及寺院配套产品.

慧远大师

净土宗始祖——慧远大师


佛教在东汉时传入我国,最初并未引起统治阶级的重视,三国时还未全面传播,直到西晋大乱之后,才开始兴盛起来,尤其到了东晋、十六国时,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东晋时代,国家分裂,战乱不止,人民生活痛苦异常,朝不保夕。人人感到生命短促,人生无常,苦难不穷,欢乐少有,人人都在寻觅心灵的慰藉和来世的幸福。就在此时,佛门出现了一个杰出人物,他就是倡导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净土宗的始祖慧远。

慧远(334-416年),俗姓贾,雁门楼烦(今山西省宁武附近)人,居庐山;活了82岁,几乎与东晋王朝(317-420年)相始终。慧远的一生正是处于中国封建社会大分裂、大混战、大动乱在历史时代。

 


慧远大师的生平


慧远出身于仕宦家庭,家境优裕。但当时北方政局动荡,当权者统治苛暴,不少富弟南下避难,慧远少年进即随舅父令狐氏游学许昌、洛最,博览六经,尤善《老》、《庄》。慧远在儒学、玄学方面的深厚根基,对于他后来调和佛、儒、道和成为佛教学者及领袖,有着重要作用。

社会的动荡不安,使慧远产生了遁世隐居思想,他想去南方找著名隐士范宣子,但南路阴塞,未能成行。当时高僧道安在太行恒山立寺,讲经传法,慧远慕名投奔,成为道安弟子。道安为弟子们讲解《般若经》,宣称“色”(物质世界)和“心”(精神世界)皆由因缘和合而成,虚费尽心机不实,是“空”的。人们只有通过佛教智慧(“般若”)否定以一切现象为实有的世俗认识,才能把握佛教“真理”,得到解脱。慧远听后,豁然而悟,不禁叹道:“儒道九流,皆糠秕耳。”慧远聪明好学,研读颇深,很受道安器重。

慧远出家后,本拟前往广东罗浮山栖身传道,弘扬佛教。路过浔阳(今江西九江市)时,“见庐峰清静,足以息民”,便在这里定居下来。最初他住在西林寺。西林寺是庐山著名寺庙,苏东坡的佳期作“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题西林壁》),就是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后来慧远的弟子日益增多,西林寺容纳不了,刺吏桓伊便在西林寺以东建了新寺,即东林寺。此后慧远一直住在东林寺,直至去世。

慧远大师的成就


慧远在东林寺住了30多年,进行了多方面宗教活动,最主要的是创立了佛教“净土家”。“净土”是佛教说法,特指佛所居住的世界,又称“净国”、“佛国”,与世俗众生所住的世界即所谓“秽土”、“秽国”相对而言。佛有无数,净土也有无数,影响最大的是西方净土|——西方极乐世界。西方极世界的教主是阿弥陀佛。佛教宣称无量寿佛能接引念佛人往生西方净土,故又称为“接引佛”(详见《西方三圣(弥陀三尊)》一节)。弥陀佛誓愿在诸佛中特别宏大,即使是罪大恶极的众生,只要抛弃世间一切,诚心诵其名号,都可被接引到西方极乐世界。《佛说阿弥陀经》说得很明确: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

慧远倡导弥陀净土信仰,传说他在庐山东林圭邀集僧俗十八人(即所谓“十八贤”),组成“白莲社”入社者一百二十三人,在精舍阿弥陀佛像前建斋立誓,共朝往生西方佛净土极乐世界。因此慧远被尊为净土宗初祖。

慧远创立的净土宗,奉行念佛三昧,即以修定坐禅,息心忘念,心注西方,观想念佛,为通往西方净土的修行方法。这与此前中国佛门对印度佛教只是照搬、单纯移植不同,使佛教走向了中国化。又由于这种修行简便易行,吸引力极大,因而在社会中流传广泛,口诵“阿弥陀佛”者不可胜数。

慧远成为净土宗领袖后,著书立说,讲经论道,邀请西来经师译经,全国许多高僧云集东林,他还与统治阶级上屋人物、社会名流高士相交,但又绝不失人格。慧远著述颇丰,能诗善文,所著论、序、铭、赞、诗、文等集为十卷,号《庐山集》。他写的《沙门不敬王者论》、《三报论》、《法性论》等,对后世影响很大。

慧远在佛教思想上,着重发挥三世报应说和神不灭论。其代表著作是已佚的《法性论》。他认为法性是最高的精神实体,这种不变之极即涅盘。他认为神明不灭,精神永存。由于精神不断,所以三世果报;而为超脱回之苦,就该确立净土信仰。慧远强调三世果报,延续,其精神是入世的。他的佛教理论的发展,不但成为中中佛学的重要内容,在民俗信仰中也广泛流传。

祖庭东林寺


慧远与东林寺的名声还远播海外。唐时该寺智恩和尚与鉴真法师东渡日本传教,东林净土宗教义随之传入日本。至今东林教仍以慧远为始祖。

慧远所创净土宗的祖庭东林寺,在江西九江市庐山西北麓。唐时极盛,寺内殿阁厢室310余间。今寺院有山门二道,佛殿4座。第二道山门的朱红门墙上有“秀挹庐峰”四个大字,寺东罗汉松传为慧远手植。山门后为护法殿、正殿,左右两殿为十八高贤堂、三笑堂。十八高贤堂又叫念佛堂,传为当年慧远与僧俗十八人结“莲社”(白莲社)、共修净土、念佛诵经之地。三笑堂因著名的典故“虎溪三笑”得名。寺前溪流即“虎溪”,自南向西回流,上有石拱桥。《庐山志》载:慧远居庐山东林寺三十余年,专心修行,影不出山,迹不放俗,送客不过溪流即“过则虎辄鸣吼”。一次他与著名诗人陶渊明、山南道士陆修静,说佛谈儒论道,三人聊得投机,慧远送二人出山门,边走边谈,不觉过了桥,山中老虎吼叫不止,三人相视大笑。这段佳话,世人称为“虎溪三笑”。宋代画空石悟还据此画了《三笑图》,苏轼、黄庭坚都作过图赞。不过,这个富于浪漫色彩的故事,只是个传说而已,因为三人并不同时,自然不可能在一起“三笑”,这实际是宋代以来,儒、释、道三家渐走向融合的反映。

上一篇文章 : 麒麟台 下一篇文章 : 铸钟的功德利益
cache
Processed in 0.005134 Seco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