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庄严莆田铜雕佛像厂

大庄严莆田铜雕佛像厂是福建莆田专业铜雕佛像厂,以生产佛像为主(包括生漆脱胎佛像,木雕佛像,铜雕佛像,石雕佛像,泥塑佛像,彩绘佛像等)及寺院配套产品.

儒佛道之“圆”说

大凡学儒佛道诸家学说,每遇难解之处,多半涉及“圆觉”“圆境”“圆教”“圆满”之论。如于此“圆境”“圆觉”多多用心研磨,则历代圣贤无论正说反说,横说竖说,皆可不迷,疏而通之,无往而不畅达。



1.东西方对“圆觉”问题截然相反的态度

“圆觉”“圆境”“圆教”“圆满”等,这些观念是东方文化中特有的,是东方生命学和哲学中特有的。在西方文化和思想里,没有“圆境”和“圆满”等概念,西方的哲学和思想还没有触及到这个问题,还没有意识到这是一个哲学上、生命上必有之问题。在西方,“上帝”就代表着“圆境”和“圆满”。可能是西方人认为,即使是上帝代表着“圆境”和“圆满”,但这是上帝的事,与人类无着,何必在意它们呢?换言之,“圆境”和“圆满”等是上帝的事,不是人类的事,故人类不必为此事操心和重视。以是之故,“圆境”和“圆满”等概念一直没有正式进入西方思想家的视野之中,而给予必要的正视和思考,更没有将其正式确定为一个哲学和生命问题或命题,以引起其他哲学家和思想家的重视。

但“圆觉”“圆境”“圆教”“圆满”等概念,在佛陀、孔子、老子和帕坦伽利等东方大哲们那里,不约而同地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并以不同的方式给予了阐述和启迪。因此,“圆觉”“圆境”“圆教”“圆满”等遂成为东方传统文化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哲学问题和生命修行问题。

此问题首先来自生命修行的证悟之彻底不彻底的追问。这一追问,就出现了一个很严重的问题:我们怎么知道自己的觉醒和证悟是彻底还是不彻底呢?这个彻底不彻底的问题,也就是圆不圆的问题。觉醒的圆不圆之问题,简称为“圆觉”问题。“圆觉”的问题一出来,随之又引发出“圆境”“圆教”“圆满”等相关问题。


2.东方各家有关“圆觉”的表述

经过圣贤的教导和自己的修行,我们开始踏上觉悟之路,此时的觉悟名之为“始觉”。始觉必须归落到本觉那里去,不然,始觉终因无根基可立,无源头活水而退变成世智聪明。当我们通过始觉过渡到(进入到)本觉之境时,在认识上会有一个质的飞跃:我们本来就在大觉之中没有片刻离开过。西方基督教所言“每个人始终涵养于上帝之中,未曾片刻离开”,即与此观念如出一辙。但基督教中的那个上帝式的本觉之觉为“离觉”,为“偏觉”,非是圆觉。因为那是高高在上的上帝的本觉,与凡尘与人我不相关联。

何谓“离觉”“偏觉”?离无明、离黑暗、离红尘、离六道、离生死等之觉,谓之“离觉”或“偏觉”。离觉和偏觉也是圆满之觉,但此圆满之觉仍然是离觉和偏觉下的圆觉,不是真圆,不是实圆。

那什么是“真圆觉”“实圆觉”呢?真圆觉和实圆觉就是含着无明的正觉,含着生死的解脱,含着六道的涅槃,含着红尘的清净,含着现象的本体,含着一切差别的平等,含着一切有为的无为,含着一切极端的中道,含着一切偏见的正见,含着一切黑暗的光明……这是一种极其难以理解的状态和境界。

但瑜伽修行和哲学思辨,是必须要达到此境界后方为极致,方为目的,舍此,皆为“偏觉”“偏境”,不名究竟之“圆觉”“圆境”。同时包含着对立双方而又超越此对立双方之境,名为“圆境”;同时包含着对立双方而又超越此对立双方之觉,名为“圆觉”;同时包含着对立双方而又超越此对立双方之教授,名为“圆教”;同时包含着对立双方而又超越此对立双方之证悟成就,名为“圆满之成就”,简称“圆满”。

儒家谓此为“化境”“圣境”;道家谓此为“玄境”“齐物”;禅宗谓此为不舍一物、不着一物之“当下圆成”;西藏密宗之噶举派谓此为“大手印之境、之见、之果”;宁玛派谓此为“大圆满之境、之见、之果”;瑜伽谓此为“大相应之境、之见、之果”。

禅宗曰:“烦恼即菩提。”“菩提”是般若之别名,是觉醒之别名;“烦恼”是愚昧之别名,是无明之别名。烦恼我们好理解,菩提我们也好理解,可“烦恼即菩提”怎么理解?禅宗还有“生死即涅槃”,“红尘即净土”等等“怪论”。这些貌似对立、不合逻辑的古怪之论,怎么理解呢?这就是禅宗的“圆见”“圆境”“圆证”“圆教”。还有儒家的“极高明而道中庸”,道家的“齐物”“逍遥”“独化”等皆为“圆境”“圆觉”下之论也——同时包含着对立双方而又超越此对立双方之论也。


3.真实的圆觉之境

大凡学儒佛道诸家学说,每遇难解之处,多半涉及“圆觉”“圆境”“圆教”“圆满”之论。如于此“圆境”“圆觉”多多用心研磨,则历代圣贤无论正说反说,横说竖说,皆可不迷,疏而通之,无往而不畅达。当代学人每感叹经论难治,圣意难测,其关节处皆在“同时包含着对立双方而又超越此对立双方”之题:“圆境”与“圆教”的问题。尽管佛教传入中国后,在中国文化的融合与启迪下,创立了禅宗、天台宗、净土宗等为代表的“中国化佛教”流派。这些流派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大大地世俗化了,至少是对世俗给予了很大的认可和接纳。佛教传入中国后,虽然其出世思想被弱化,入世思想被强化,但佛教的基本教义毕竟以出世为归。故站在儒家和瑜伽的立场来看佛教,它仍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圆教,它的哲学和生命修证之终极之见,仍属“偏圆”——出世之圆,而不是“真圆”“实圆”。

从深陷红尘到奋而出世,为人生一大突变。红尘为炼狱,出世又何尝不是温柔的陷阱?如果能够从出世中再次向前一跃,即能返回世俗之中。因为此时才真正地认识到,其实我们哪里也去不了,所有方式的逃避都是自欺欺人。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回归现实,直面现实,接受现实,成为现实(的一部分),勇敢地担负起人生的责任与义务,化黑暗为光明,转地狱为天堂。——此“化”为不化之化,此“转”为不转之转。这就是圆觉之境,当下即是圆满,红尘即是净土。——注意是“即是”关系,不是“升华后”“改善后”才是圆满,是净土,而是“即是”圆满,“即是”净土。

在圆教与圆境之中,轮回涅槃,凡尘净土,无明般若,有为无为,攀缘解脱,如是分别,只为表述方便,皆为戏论,皆是造作。实则无凡尘可离,无净土可入,也无无明可消,更无般若可得。


上一篇文章 : 科学解释千年大佛显光 下一篇文章 : 佛牌知识知多少?
cache
Processed in 0.006355 Seco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