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个久远的时代, 深谙佛门雕刻的工匠, 攀爬往返于一座山峰, 时常在峦石之间穿梭,舞锤弄凿, 左琢右磨。 随着火石飞屑的迸溅, 一座座雕刻传神的佛像便由此横空出世, 以佛造像为主的石刻便一直延存至今, 成为尘世中居高临下的一片净地。 在这里发现了中国东北最精美的摩崖石刻佛像。
这座山位于奈曼旗新镇前双山子村北1公里处,应属于燕山余脉边缘,努鲁尔虎山余脉的最后一座较高山峰,为东西走向,西侧为杜贵河支河上游,主峰为西山,海拔 530米,东侧500 米有一座形状大小相近的山峰,两山相望,成对成双,故当地人称 “双山子”。山的周围聚居着大大小小的村落,不少也因此得名,在山南的一个村叫前双山子,山后的一个则称后双山子。
双山子山,当地老百姓又称之为庙山。一东一西两座山,其中,一座山因为开矿,已经被挖了一个大窟窿,又因山上有石刻佛像和寺庙遗址,所以被当地老百姓又称作庙山。双山子山南麓为寺庙遗存,应该是固日班宝力皋庙,的庙址。奈曼旗境内先后共建24座寺庙, 最早的建于17世纪三四十年代,最晚的建于1900年。固日班宝力皋庙始建年月不详,民间传说兴建于道光元年(1821),有的说比这还早,至1940 年时已经不复存在,不知什么原因毁于一旦。
奈曼旗双山子石刻遗址在双山子村北1000 米处,东南有一条直通村子的山路,驱车可达双山子西山脚下。双山子佛像石刻遗址南为开阔的大地,西为沟壑河流,东有一座大山,东南山坡上应为祭祀遗址,北为河地,四周林木相间,气候宜人。山南面山势坡缓,山北面山势较陡,整个山体壮观稳固。
佛像石刻分布在主峰峰顶。山顶遍布大石块,16组佛像石刻环峰分布,均凿刻在巨石侧立面上,面向南的11尊,面向西南的2组2尊,面向东北的4组4尊。东侧另有一组石刻文字,疑似藏文。佛像最高50厘米,最低30 厘米,分别面向南、西南和东北。佛像雕刻精美,均有圆形顶光,形神兼备,神态端详,庄严威武,立体感强,肌体丰满,身上服饰鲜艳,为藏传佛教的服饰, 美轮美奂。这些佛像有的手托钵盂,有的手持锡杖,有的胸前合掌;有的头戴法冠,披巾长裙,两臂下垂; 有的身着天衣, 双手平放腿上, 结跏趺端坐在莲花座上;有的左臂向前平伸,右臂上举,衣纹及遍体之璎珞流畅繁丽;有的面部微残,模糊不清,不可辨识。佛像石刻表情各异,线条舒展流畅,轮廓较为清晰, 造像生动传神,精美绝伦,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奈曼旗的佛像雕刻艺术。 每尊佛像均为坐佛,能够清楚地辨识底座多刻莲花座。坐在莲座上的主佛,左右各站一名手持金刚杵的护法。至于诸佛的法名及法器,目前还没有准确考证,有待专家解密。
由于双山子石刻遗址东侧和山脚下为采石场,农民放牧以及石刻暴露户外,风剥雨蚀,使多个佛像有剥蚀痕迹,受到一些损坏,辨识有一定困难。整个岩画大气磅礴,震撼人心,画面布局严谨,内容丰富,佛像的雕刻精细考究,雕刻自然,工艺精湛,彰显了雕刻人高超的工艺水平和绘画智慧,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历史价值和研究价值。
该处佛像石刻是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时发现的, 以山命名双山子石刻,这种石刻在奈曼旗属于首次发现,已被确定为内蒙古自治区重要新发现, 被通辽市公布为第三批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正在开展晋级申报工作。在佛像石刻山峰东南麓有早年被毁的建筑遗址,地表上散布着许多青砖、瓦当等残件,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走访时,当地群众反映:听祖辈讲,在他们小的时候,山上的佛像就有,至于是哪个朝代、什么人凿刻的, 无人知晓。后来,经上级文物部门考证,这里应为元朝人祈福、祭祀的场所。该石刻2010 年被通辽市确定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奈曼旗文物部门正对这些佛教岩画申请内蒙古自治区级文物保护。 这批佛教岩画的发现,进一步见证了佛教文化在奈曼旗的传承和延续,记录了明清时期佛教传播发扬的历史,为研究佛教服饰、 雕刻艺术、佛教艺术等提供了新的资料和依据,对进一步研究蒙古族地区的佛教文化和佛教造像艺术提供了翔实宝贵的实物及见证资料,对研究奈曼旗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宗教文化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