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像,是中国人接触最广、最久的雕塑艺术。释迦牟尼佛、无量寿佛、观音、文殊、普贤、地藏菩萨,他们庄严、亲切、宁静、慈祥。众多艺术品门类里,也唯独有收藏佛像让人毕恭毕敬地说一声“请”。
现代收藏都要强调艺术性与市场性,纯粹地只出不进在收藏领域几乎不存在。不过,佛像收藏又有着明显的精神属性。
中国人大部分都有佛、道、儒情结,相信因果轮回,人心向善。而佛教的受众面尤其宽,很多收藏佛像的人,首先是想借此研究佛家的历史和思想。但是更多人收藏佛像是从其艺术性考虑的,中国传统艺术有建筑、绘画、雕塑三个门类。佛像无疑支撑着古代中国的整个雕塑体系。佛像,尤其是汉地佛像,每个神态都不一样,光是面貌就反映了那个时代,代表了那个时代最高的一种审美。
明、清金铜藏传佛像更受青睐,目前收藏价值高的佛像大致有几种:艺术性强的佛像、汉传和藏传各时代代表性的佛像、重要题材佛像、特殊工艺佛像、特殊历史意义的佛像、大体量的佛像。
佛像鉴定最重要的是判断它的题材与风格,题材对于判定佛像的价值和题材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历史上有哪些佛,他们的造型样式都是固定的,汉传佛像在150种至200种左右,藏传佛像常见的有二三百种。汉传佛像题材单调,风格媚俗,外表大部分采用漆金手法处理,经过岁月侵蚀,漆金脱落后外表没有美感,很难吸引藏家。
目前备受佛像收藏爱好者关注的多为金铜佛像,尤其是明清两代的金铜藏传佛像的艺术及收藏价值最受青睐,其中又有宫廷造像与西藏本土造像之别。而以明代永乐和宣德年间钦定的官式造像“永宣佛像”的艺术与经济价值为最高。
鉴别“永宣”佛像首先要从时期特点来看。永乐时期的佛像,分为前期和后期。永乐前期,佛像整体造型、装饰风范基本成熟,最具特色的是莲花座上的莲花瓣,其形制细长饱满,劲健有力,可以作为此时期造像鉴定的重要依据。永乐后期,是明朝宫廷造像的定型时期,造像的体态趋于平稳。最为明显的也是莲花瓣,其形制比永乐前期略为宽肥,而且在莲瓣头部出现了卷草纹。这一时期是明朝宫廷造像的兴盛时期,现在遗留下来的宫廷造像大多是这种类型。
其次从制作工艺特点来鉴别。一般都采用黄铜铸造。“永宣”造像上一般都刻纪年名款“大明永乐年施”或“大明宣德年施”。造像的署款都是从左至右的顺读形式,而不是当时汉地传统的自右至左的倒书格式。造像高度大多为20厘米左右,比较大型的造像虽然有,但数量极少。在判定藏传金铜佛像的收藏价值高低时,在总体上可遵循如下原则:首先“愤怒相”高于同类型的“寂静相”;其次“菩萨装”的佛像价格一般高于同类佛装的藏传铜佛像;再次宫廷造像高过民间收藏佛像价值。
但是一西平措对此有着不同的认识,他认为佛像作为艺术作品首先带来的应该是视觉审美的精神享受,只要是美的就叫艺术品,对多大多小什么材质应该说是毫无关系的,不同的材质有不同的美,粗狂和细腻也各有不同,但大美和精神美是人们普遍追求的,大美需要人们共同的认识,精神美需要一定的磨砺和一定的经历才能享受到或追求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