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庄严莆田铜雕佛像厂

大庄严莆田铜雕佛像厂是福建莆田专业铜雕佛像厂,以生产佛像为主(包括生漆脱胎佛像,木雕佛像,铜雕佛像,石雕佛像,泥塑佛像,彩绘佛像等)及寺院配套产品.

佛教产生的历史背景

公元前2500年左右,居住在中亚从事游牧狩猎生活属印欧语系的雅利安民族,越过兴都库什山,入侵古印度西北部的旁遮普地区。雅利安原系游牧民族,社会组织结构比较简单,对天、日、风、火等自然现象都加崇拜,并施以祭祀之礼。专司祭祀职责的阶层谓之婆罗门,所奉的经典称为吠陀,这就是人们通称的婆罗门教。


约公元前1000前,雅利安人继续向东南方的朱木拿河及恒河流域挺进,并占领了该地域。恒河流域遂成为印度次大陆政治、经济和社会活动的中心。当时铁器已广泛使用,农业经济代替了以往的游牧经济,手工业和商品贸易均获得较大进展。根据佛经记载,公元前6世纪,古印度建立了许多以城市为中心的国家,其中摩揭陀、拘萨罗、阿盘提和跋替四国较为著名。各国利害冲突激化,战争四起。


南亚次大陆社会矛盾日益加剧,对以婆罗门为核心的“种姓”制度发起了挑战。种姓制度即瓦尔纳,原是颜色的意思,按该制度的解释,肤色白的雅利安人是品质高贵的种族,深色皮肤的达罗毗茶族和其他土著民族是品质低贱的种族。后来雅利安人中又分为婆罗门、刹帝利、吠舍三个种姓,这些记载在古印度最早的历史文献《梨俱吠陀》中。婆罗门是祭司阶层,属最高等级;其次为刹帝利,是由军事贵族形成的社会集团,掌握和管理国家机器;第三等级是吠舍,他们是从事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和商业的普通部落村庄的成员;四个种姓中地位最低的是首陀罗,他们没有任何权利,仅仅从事卑微的劳动,极端遭受歧视。到了释迦牟尼时代,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刹帝利和吠舍的势力不断扩大,他们日益不满婆罗门种姓至高无上的社会地位。婆罗门种姓的统治开始动摇。


在婆罗门教呈现衰微之时,印度新兴的反对婆罗门的沙门思潮应时而起,据普那教经典说这种思潮有“363见”,佛教也说有"962种外道”,其中比较有影响的学派共六个,称为六派哲学,它们的代表人物是:


(1)阿曹多,唯物思想的代表者,即后来顺世派的先驱。


(2))散热夷,一种直观主义学派,对一切问题都不作决定说。


(3)米伽梨,命定论者,主张没有业报,没有父母生身等。


(4)不兰迩叶,学说与米伽梨相似。


(5)波浮陀,否认行为会发生影响,说人身是由七种原素构成的,带有唯物论的倾向。


(6)尼乾子,承认有业报,主张苦行,后来发展成替那教(也有人认为当时较有影响的六个学派是数论派、瑜伽派、声论派、胜论派、吠檀多派和正理派。


释迦牟尼创立的佛教也是当时涌现的沙门思潮之一。它在建立自己学派的过程中,吸收了当时沙门思想的某些论点,用以反对婆罗门吠陀神学,同时反转来又用自己的理论去批判各种沙门思想,斥之为“外道”。这样,佛教在乱世之中,在与各派思想的斗争之下,一步步获得了发展。

上一篇文章 : 上座部与大众部的形成 下一篇文章 : 善念的力量有多大呢
cache
Processed in 0.004238 Seco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