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庄严莆田铜雕佛像厂

大庄严莆田铜雕佛像厂是福建莆田专业铜雕佛像厂,以生产佛像为主(包括生漆脱胎佛像,木雕佛像,铜雕佛像,石雕佛像,泥塑佛像,彩绘佛像等)及寺院配套产品.

《洛阳伽蓝记》有何学术价值?

《洛阳伽蓝记》是北魏杨炫之(一作羊炫之或阳炫之)所作的佛教著作,自北魏至今,一直流传不绝。杨炫之,史书无载,生平不详,事迹可考者甚少。仅可从唐道宣所作的《广弘明集》卷六《王臣滞惑篇》,知其为北平人,北魏末曾为秘书监。其他情况不详。


关于此书的创作缘起,道宣称其“见寺宇壮丽,损费金碧,王公相竞侵渔百姓,乃撰《洛阳伽蓝记》,言不恤众庶也”(广东省弘明集)卷六《王臣滞惑篇》。而根据作者书中中原序,“武定五年(547),岁在西卯,余(作者)因行役,重览洛阳。城郭崩毁,宫室倾覆,寺观灰烬,塔庙丘墟,墙被蒿艾,巷罗荆棘。野兽穴于荒阶,山鸟巢于庭树。游儿竖牧,踯躅于九达;农夫耕老,艺季于双阙。始知麦秀之感,非独殷墟;黍离之悲,信哉周室。京城表里,凡有一千余寺。今日寮郭,钟声罕闻。恐后世无传,故其祥异,世谛俗事,因而出之”(周祖谟:《洛阳伽蓝记校释》,中华书局)。从中国佛教发展史可知,洛阳是佛教在中国传播与发展的要地之一,起过重要作用。至晋永永嘉之时(307~311),已建有佛教42所。到北魏定都,由于“笃信弥繁,法教愈盛。王侯贵臣,弃象马如脱屣;庶士豪家,舍资财若遗迹”(同上),社会上下争相施财,建筑寺院,于是招提栉比,盛况空前,计有寺院一千余座,佛教在洛阳的传播越来越快。但到永熙年间,北魏被迫迁都于邺,原在洛阳的诸寺僧尼,亦多随之迁走,致使原有的佛教寺院日见崩坏,进入了一个萧条时期。作者杨炫之曾于佛寺兴盛之时至洛阳,目睹盛况。后于武定五年再至洛阳为吏,亲见诸寺之萧条破败,不免有黍离麦秀之憾,遂作《洛阳伽蓝记》一书,以备后世。


《洛阳伽蓝记》共作五卷,并有原序一篇。原序中除了说明著作此书的缘由以外,还记录了当时洛阳城四诸门的情况。五卷正文,则以兴废没革为纲,按距离远近之次序,分记洛阳城内、城东、城南、城西、城北诸寺,各为一卷。共记有寺院43所,其中尼寺四所。于所记之中,多为诸寺之较大者。亦记有中寺、小寺,但必有重大事件或异闻奇事与之相关。所记内容,包括诸寺的兴奸缘起、寺院地势、风景、建筑规模以及与之相关的掌故等各个方面。第五卷中并记有《宋云、惠生使西惑行记》、《京师建制及敦外诸寺》两篇。


《洛阳伽蓝记》虽然以记叙洛阳的佛教寺院为主题,但同时也着重记述了当时的政治、经济、人物、风俗、地理及各种传闻故事。因此,这部书不仅可以使我们了解北魏洛阳都城的建制、佛寺的建筑和历史的古迹,同时也使我们知道了许多历史的事实。如北魏的朝廷变乱、四方人物的往来、外国沙门的活动、佛教在民间的影响等,由于所记多为作者所亲闻目睹,故史料价值极高,其中有些记叙可与《魏书》、《北史》等相比证,以补正中的不足。所以,此书不仅是一部寺庙志,是研空中国佛教史的重要资料,同时也是研究北魏政治、经济、历史、人物、文化的重资料。这是本书的价值所在之一。


另一方面,此书第五卷所记的《宋云、惠生使西域记》一篇,记叙了二人出使西域过程中所历诸地的山川地理、风土人情以及佛法传播等各个方面,与法显的《行传》、玄奘的《大唐西域记》一起,同为研究古代中亚的进理历史、佛教文化以及中外文化交流的宝贵资料。这是本书的价值所在之二。


最后,作者杨炫之不但熟悉当时的各种掌故,而且长于记录,叙事简明扼要,文笔秀丽隽美,是一部极好的文学作品,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这是本书价值的另一方面。


这部书流传至今已有1400余年,在中国文化史上曾发生过极大的影响,曾为隋、唐、宋、元、明各代诸家著述所引用。现存的《洛阳伽蓝记》,共有十余种传本,最早的是明代的如隐堂刻本以及吴管所刻的古今逸史本,但已不是杨炫之所著的原书。据唐代刘知几《史通》补注篇称,原书本有正文、子注之分,而现存之诸该本,则混注文于正文之内。前人曾在校勘本书和分析正文、子注方面作了不少的工作。本书的样勘本以周祖谟的《洛阳伽蓝记校释》为最佳,除判别正文与子注之外,并杂采众书及碑志等加以注释样勘,具有极大的参考价值。

上一篇文章 : 日本灵友会的成立和发展 下一篇文章 : 吕澂的佛学贡献
cache
Processed in 0.005081 Seco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