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三经”是中国佛教净土宗所依据的三部主要经典的总称,这三部经典是《无量寿经》、《阿弥陀经》和《观无量寿经》。
“净土”又名佛国、佛刹,意为诸佛所居的国土,是与现实世界的“秽土”,相对而言的。中国佛教净土宗认为,佛国净土“无有诸苦,但受诸乐”,众生只要一心念佛,死后就可以往生佛国。宣扬这种思想的经典,主要就是“净土三经”。
在“净土三经”中,《无量寿经》的翻译最早,现在流行的是曹魏嘉平四年(252)康僧铠所译,二卷。相传此经先后曾有12种译本,除康僧铠的译本外,现存的异译本还有东汉支娄迦谶的《无量清净平等觉经》二卷,三国呈支谦翻译的《阿弥陀三耶三化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二卷,唐菩提流志翻译的《大宝积经》第五会《无量寿如来会》二卷,宋法贤译的《大乘无量寿庄严经》三卷等。此经主要叙述佛在王舍城耆者崛山,应阿能所请,宣说过去世自在王佛在世时,有一国王闻佛说法,出家为僧,法名法藏,在自在王佛前发无上菩提心,并发48种大愿,立志成佛,摄持净土,救护众生。法藏经过无数劫的时间,终于成佛,名为无量寿。其国土中,讲堂精舍、宫殿楼阁、树木水池,皆为七宝装饰,微妙严净;其国人众智慧高明,容貌端严,只有诸乐,没有痛苦;国中之人,诸事随意,饮食品店衣服随意而至。国中菩萨,以观世音、大势至为上首,皆为一生补处菩萨,具三十地相,智慧圆满,神通无碍。佛因此劝诸众生往生彼国。
此经在印度就已经得到流传,世亲的《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意生偈》,即是依据此论而作。传入中国以后,影响很大。东晋竺法旷专心诵持《无量寿经》,“有众则讲,无众则诵”。后慧远于庐山创立白莲社,专门弘扬净土法门。东魏的昙鸾则作《往生论注》,立难行、易行二道,专门弘扬此经,从而使该得到广泛的流传,并出现了一大批关于此经的注疏。此经在日本、朝鲜等国敢得到广泛流传,同样被看成是净土信仰的主要理论依据。
《阿弥陀经》也是净土信仰的重要经典。此经先后曾有三种汉译本,第一译是姚秦鸠摩罗什于弘始四年(402)译出,名为《阿弥陀经》,一卷。第二译是刘宋孝建年间(454~456)求那跋陀罗所译,名为《小无量寿经》,今已失传。第三译是唐玄奘于永微元年(650)于大慈恩寺译出,名为《称赞净土佛摄受经》。三种译本中,罗什的译本文辞平易,简单流畅,为汉地学人所乐诵,因此流行最广。此经的内容,是叙述佛在祗树给孤独园,向长老舍利佛等宣说阿弥陀佛及其西方极乐世界的诸种功德,所说之功德与《无量寿经》基本相当,同时也宣称众生只一心念佛,死后就可以往生该国,受诸快乐。此经还宣说,释迦牟尼说此经时,六方诸佛各出广长舌相,以证明释迦所说真实不虚,并对念佛者加以护持等。
一般认为,此经于1~2世纪时就已流传于印度西北的犍陀罗地区。传入中国后,由于此经篇幅极小,容易背诵,加以修行方法简单,故在中国流传极广,影响极大,是净土宗也因此经的流行而影响日见广大,并传到了日本、朝鲜、越国等国。此经的注疏也有很多,前后约有数百种,不胜枚举。
修行净土的法门,一般认为有称名念佛与观想念佛两种。《无量寿经》与《阿弥陀经》所宣扬的是称名念佛的法门,而《观无量寿经》所宣扬的则是观想念佛的法门。《观无量寿经》简称《观经》,前后共有两译,现仅存刘宋疆良耶舍的译本。此经发挥《无量寿经》的思想,叙述释迦牟尼应韦希提夫人之请,在频婆婆罗宫讲述往生西方极乐净土的修行方法,包括三福、十六观等。所谓三福是世福、戒福与行福。世福指修行孝敬亲长师友,戒杀,修十善业的世间善法;戒福指受持三皈,持守诸戒;行福指发菩提心,修行大乘。此经认为,修行三福是往生净土的基本条件。十六观上:日想观、水想观、地想观、宝树观、宝池观、宝楼观、华座观、像观、真身观、观音观、势至观、普观、杂想观、上辈生想观、中辈生想观、下辈生相观,具体地说,就是在禅定的境界中对西方极世界的各种事物、一切菩萨、一切往生者的形相进行观想,观想成熟,自然可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此经自译出后,观想念佛的法门便日见流行,乃至隋唐以来的佛教名家,如地论宗的慧远、天台宗的智凯、三论宗的吉藏、净土宗的善导、法相宗的怀感、华严宗的澄观、律宗的元照等,都对该经加以尊重并进行疏讲,故在唐代以前的净土信仰中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但到后来,由于称名念佛的方法简单而普遍流行,《观无量寿经》所宣扬的观想念佛的方法才日渐衰微,但仍被看成是净土宗所依据的主要经典之一。
总之,“净土三经”皆为宣扬西方极乐世界以及往生方法的佛教经典,尽管它们之间各有不同,但思想的主体是一致的,都是要给佛教信徒一种简单易行的方便法门。它们之间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经文之中很少有繁琐的理论说教,而是向人们建构了一个无比美妙的佛国世界,为人们提供了一种简单的修行方法。这种方法为中国佛教的净土宗所提倡,故三部经典被合称为“净土三经”,成为净土宗重要的经典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