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地区盛产石村,尤其以沿海地区的花岗石最为有名。这些花岗石硬度高,石质均匀,以往常用于桥梁等的修筑。福建泉州地区古建筑中的石雕工艺很有特色,可谓各方石雕艺术的荟萃,其中有印度教雕刻、伊斯兰教雕刻、道教雕刻等。主要种类有石狮子、华表、经幢、塔、石像生等。这些石雕作品表现出的内在因素体现了多种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福建建筑石雕所用材料多为青石、白石;雕刻技艺包括浮雕、圆雕、深雕、影雕等,这些雕刻多装饰在门框、窗框、梁柱、台基、石鼓、柱础、栏杆、台阶等处。题材主要是花草、走兽、人物等。
惠安石雕是福建石雕中的佼佼者。惠安石雕艺源远流长,最早可朔源于黄河流域雕刻艺术的影响。它融中原文化、闽越文化、海洋文化于一体,集晋唐遗风,宋元神韵、明清风范之精华,形成精雕细刻、纤巧灵动的南派艺术风格。惠安有记载的最早在石雕作品,是晋代晋安郡王林禄墓前石雕。当地县志曰“前有石冠石笏,后有石羊石马”。在当地,有不少关于惠安石雕的传说。北宋黄宗旦的《铺锦记》记载,闽王王遴称帝后,驾幸惠安张坂锦田外公家探亲时,灵秀峰上就有了钏馗拊鹿驱鬼图及千年鹤、万岁龟等雕像。
宋代兴建的我国第一座梁海港大石桥——洛阳万安桥,是惠安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石雕工程,现存守桥四介士、月光菩萨及造桥者蔡襄的《万安桥记》碑刻。惠安石雕人才辈出,并为后人留下了许多珍贵遗产。从明朝后期到清代,惠安石雕发展成熟,逐渐脱离北派传统自立门户。清康熙年间的惠安石雕大师李周还发明了“针黑白”,利用黑白颜色反差成像的原理,创造了影雕。影雕把南派精巧纤细的艺术特征发挥得淋漓尽致,是南派石雕艺术特点的独到之处。惠安石雕有代表性的人品有:仙游东城门外石牌坊,福建著名雕刻店第三代传人蒋文子为颐和园雕刻的镂花石鼓椅及圆桌,南京中山陵、广州黄花岗烈士陵园、台北龙山寺、台湾日本总督府、福州西禅寺、鼓山涌泉寺、厦门南普陀等有关石雕,以及新中国成立以后创作的厦门集美鳌园的青石雕650件、北京人民大会堂、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军事博物馆、农业展览馆等的一些石雕艺术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