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山石雕因所用材料产于福州市北郊的寿山村而得名。寿山石学名叫“叶蜡石”,质地坚硬而有韧性,色泽斑斓,有白色、黄色和多彩的。寿山石分田坑、水坑、山坑三个大类一百多个品种。其中田黄石最为名贵,清朝历代皇帝在天坛祭祀的时候,都要上供黄田,因为田黄石所含的“福(建)、寿(山)、田(黄)”三个字极为吉利。据说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和清朝十全老人乾隆皇帝的御玺就是用寿山田黄石刻的;水坑石多为呈透明状的结晶体,滋润雅洁,光泽如脂,有坑头冻、水晶冻、桃花冻、天蓝冻、玛瑙冻、鱼脑冻等品种;山坑石埋在岩石夹缝里,色彩丰富,品种较好的有白芙蓉、都灵坑、太极头和高山等。
据传寿山石雕源于两汉,现能见到最早的寿山石雕,是在福州闽江南岸桃花山南朝墓葬出土的老岭石“卧猪”,其形象生动粗犷、刻工简朴,20世纪50、60年代相继出土了一些与此同时期的寿山石雕,共同求证着寿山石雕诞生的年代。唐代经济繁荣,佛教兴盛,寿山大兴土木修建寺院,使寿山石雕也得到发展。当时僧侣们用寿山石雕刻佛像、香炉、念珠等作为礼品馈赠香客。宋代寿山石雕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成熟期。从福州地区出土的宋代陵墓里的寿山石俑,不仅数量多,而且还能在众多的石俑中,见到一种蛇身人首俑,这种俑有的竟有高11厘米、宽3.1厘米的“大俑”。宋代石俑种类丰富,造型各异,形象生动,题材多样,有人物、有动物;雕刻刀法简练、严谨。
到了元明时期,寿山石印章以其洁净如玉、柔韧易于雕刻,在各种材料的印章中露出头角,得到文人墨客的欣赏。清代是寿山石雕的鼎盛时期,雍正时已将其纳入官府的征税范围。此时的石雕作品数量多、品种丰富,乾隆皇帝就用过“田黄石宝印”。寿山石雕的品种主要有印章、室内陈设、文具、日用品、小型佛像等;题材包括花鸟、人物、禽兽、风景等;其技法有镂雕、圆雕、线刻、浮雕、银嵌等。寿山石雕艺人通常是根据石料的形状、纹理和颜色进行构思,以确定题材和使用的技法。当代石雕艺人继承前人的优秀传统将这一民间艺术形式继承下来,并融合各派之长、改革创新,创作出许多构图精美、形象生动、雕刻精湛的艺术品。在寿山石雕的发展过程中,因题材和技法原因,形成了不同风格的雕刻群体,素有“东门派”和“西门派”之说。“东门派”发源于福州东门外的后屿村以及毗邻的樟林、寿岭、横屿各村,以同光年间的林谦培为鼻祖。作品注意巧色和装饰效果。技法是雕镂结合,修光多喜欢使用刀法,运刀婉转流畅。能雕制印钮、博古,财时擅锦纹开丝。圆雕人物也很有特色,雕像多呈头大身材短小,面目传神,衣褶飘逸流动,静中有动。题材以人物、山水、花鸟、观音、水牛、石榴盂见长,这一派的作品均成为收藏家竞相求购的珍品。“西门派”发派于福州西门外凤发乡一带,雕品以印章和小品为主,专供收藏家、鉴赏家、书画家收藏、玩赏和使用。因此作品中蕴含了高尚、雅致的书香味。内容丰富多彩,传统人物、山水景观、四时花卉、各种鸟虫等无所不及;雕刻技法多变,作品繁简有致,洗练纯熟。新中国成立以后,百业俱兴,促进了寿山石业的复兴和繁荣。一批院校毕业的美术工作者的加盟,推动了寿山石雕技艺的突破和发展。寿山石雕艺术在国内外的交流,也因近年来改革开放政策的实行而空前活跃起来。从20世纪80年代起,在世界的许多国家和地区出现的“寿山石热”至今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