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崖石刻位于药王山后一条不起眼的小巷内,由于位置隐秘,很少有游客光顾,就连当地很多出租司机也不是很清楚,所以那里也就相对“清静”。如果说大昭寺是官方的朝圣地,那这里就是最原始的清修地。通常很多当地的老藏民会赶着清早,沿着狭长的山道,手握着经筒,来这里朝圣。
药王山藏名夹波日意为“山角之山”,位于布达拉宫广场西侧,与之咫尺相望。药王山得名于山上曾有的一座藏语称为“门巴扎仓”的药王庙,药王庙集中了一批藏医,几经历史变迁,成为现在大昭寺以西的藏医院。药王山是拉萨外转经道——“林廓”道必经的一段,每到藏历四月十五的萨嘎达瓦节,转经者都携带大量石刻玛尼和牦牛头骨,不带任何功利,没有半点羁绊地留在山上,如同留下一段从阳光和内心汲取而来的光阴般平静。也许西藏有全世界上最忠诚的佛教信徒,到处都可以看见三步一叩头的普通藏族人。活佛的灌顶虽不能让我得到彻悟和智慧,但悠悠的读经和淡淡的檀香的确让人感到平静。
在过去,虽然道路烟尘飞扬,但每一条环绕“祖拉康”的转经路都属于他们。今天的拉萨已有所不同,车水马龙中或隐或现着磕长头的的匍匐者,却只有药王山这段安静的“林廓”道保有原貌,出现在这里的每位朝圣者都会引起观者心头一阵悸动。金色的阳光反衬出他们卑微的身影,即使相隔很远,也能听到额头叩击土地的声音,仿佛神秘的鼓点,千年回响于药王山的转经廊道。
药王山摩崖石刻在拉萨存在已久,最早源于松赞干布时代。经年累计使得整个药王山石刻造像长近千米,垂直的石壁上遍布彩色佛像,气势令人叹为观止。
千佛壁是吐蕃王朝第六代法王赤松德赞为纪念吐蕃药师玉托·云丹贡布逝世而刻的,以后各个历史时期都有增刻和修明。崖壁上错落有致地排列着大小不等的佛像浮雕,大都是观音、文殊、度母和护法,有立有坐。千佛壁的中下方,一尊药王的雕像,端坐在佛龛里,已经被人们摩挲得油亮油亮的。信徒们深信,身体那里疼痛,只要摸一摸药王像的同一部位,病痛就会痊愈。
藏传佛教尊奉的佛和菩萨,其实都是信徒心目中的“药王”。传说中的药王门杰拉、药师琉璃光佛,都是释迦牟尼的化身。佛教以“普度众生”为宗旨,德高望重的喇嘛活佛,就是救死扶伤杏林高手——医学与宗教在起始之点相距甚远,但在终点却是殊途同归。雕刻玛尼石和佛像的工匠,让山体上遍布的永恒石块为信仰作出虔诚的注解,他们通过双手和久经磨砺的岁月,将岩石内部的顽强传达给每位朝圣者。
药王山的石刻工匠多以此为生,他们有的举家来此刻石,有的在此刻石在此成家,踩着凌晨的露水开始一天的工作,古往今来,周而复始。在他们眼里,在药王山刻石也是积累功德的过程,如此想来那些叮叮当当的声音,反倒带出几分悦耳的梵音,倒也不那么枯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