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日本战国时代,许多人并不陌生,特别是各种各样的人物绰号更是这一时期显著的标志,如小豆坂七本枪、强情公方(公方是将军的意思)等。在所有绰号里最知名的莫过于是要“布武天下”的尾张大名织田信长,他有第六天魔王的绰号,那么这个绰号是怎么来的呢?
织田信长这个人和同时代的许多大名一样特立独行。在他继承了父亲织田信秀的家督(家族长)的位子后,便对当时从葡萄牙传来的天主教很感兴趣,同时也对铁炮十分上心。织田信长一心一意要统一日本,并趁着畿内的政治真空成功上洛主宰了政局。而16世纪70年代当时日本中部甲斐的著名大名武田信玄同样奉命上洛(到京都去执掌大权的意思,古代日本京城也叫洛阳),和织田信长通信试探织田的动向。织田信长在回信里署名是“第六天魔王—信长”以回应信玄的试探,从此便有了第六天魔王的说法。
那么什么是第六天魔王呢?其实是与当时日本盛行的佛教文化有关。在佛教里第六天魔王是欲界最上面的一层,从最底层分别是四天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第六天魔王,即欲界最高的他化自在天,这个最高的天特点是不需要自己行乐就可以点化下界。第六天魔王是最能阻挡人一心向佛的破坏分子,是孽障,是众魔王之本,有点类似于西方基督教里的撒旦。
织田信长选用这样的词语,自然是要来表达自己要建立一个新制度、新国家的想法。因为在武田信玄的来信里还是按照传统的写法写作“天台座主沙门信玄”,相比于武田信玄对天台宗的虔诚笃信,织田信长悖逆传统、胆大妄为的色彩就异常鲜明(武田信玄出家前的名字是“晴信”,武田家也是出自新罗三郎义光的名门之后,也就是清和源氏后代分家)。然而这一绰号真正广为人所知晓,则是到1571年9月织田信长放火烧掉抵抗的比叡山延历寺(延历寺是日本佛教天台宗的总山,因此信长这一行为为众多僧侣怨恨,并送予他"第六天魔王"的称号)。
正因为天台宗在当时多次成为对抗织田家的势力,并多次号召成立所谓“信长包围网”,逐步成为了织田信长的眼中刺必欲除之而后快。终于一把火烧毁了延续数百年历史的天台宗的总寺,引起了僧侣们的怨恨,便袭用了“第六天魔王”这一佛教术语来形容信长的狂放不羁,如同佛教的对头魔王。然而天台宗、一向宗影响政治的局面也经过织田信长的打击一去不复返。
作为日本人最为喜爱的战国历史人物,织田信长时代为日本全国统一奠定了基础。他喜欢南蛮(葡萄牙、荷兰等国)的知识、天主教和铁炮,同时也对佛教持保留意见,他的一切看似荒诞不羁、残暴的行径都是为了实际利益的目的,这也是“第六天魔王”称谓的真实背景,乱世求生存便不得不不择手段,不顾佛法与传统向僧侣信众和普通民众开刀。但他同时也是一位知人善任的政治家,实行乐市乐座政策发展城下町的工商业,任用出身低贱的羽柴秀吉等人,这些都使得他无愧为16世纪日本杰出的军事政治家。
日本战国时期著名的大名织田信长,最为人知的绰号为"第六天魔王",据说第六天魔王乃信长火烧寺庙后僧人害怕他对其的绰号。佛教将世界分为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而欲界包含六欲天。所谓欲是指物质五欲─色声香味触。天分为:欲界天、色界天和无色界天(空界天)。"欲界"是六道所居,欲界众生有淫欲心。欲界越高,淫欲心越淡,分别是交、抱、握、笑、视。欲界天有六层,亦称"六欲天",其特征主要是有乐、欲。
欲界六欲天,从最下层起:四天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第六天魔王,即欲界最高的他化自在天,此神就是不须自己行乐,而爱下天化作,以他人之乐事而自在游戏,故曰"他化自在天"。摩罗总是以诱惑、胁迫等方法企图阻碍行者修道。在佛经故事,释迦牟尼佛修行过程中曾多次拒绝摩罗之诱惑。
梵名:Pa^pi^yas或Pa^pman,巴利名:Pa^piya或Pa^pimant,又译作波俾掾、波椽、波鞞、陂旬、波俾、播裨。经典中又常作"魔波旬"(梵文:Ma^ra -pa^pman)。意译杀者、恶物、恶中恶、恶爱。指断除人之生命与善根之恶魔。为释迦在世时之魔王名。据太子瑞应本起经卷上载,波旬即欲界第六天之主。大智度论卷五十六谓,魔名为'自在天王'。此魔王常随逐佛及诸弟子,企图扰乱之;而违逆佛与娆乱僧之罪,乃诸罪中之最大者,故此魔又名'极恶'。
十世纪中叶,日本开始出现武装僧兵,到了战国时代佛教势力进一步发展成为和公家、武家相对立的第三大势力僧家,一些教团领袖如本愿寺也成了实际上的大名。对于有志图王,想以武力一统天下的织田信长来说,当然不能容忍这种独立王国的存在。于是原先已经皈依了禅宗大德寺派(由一休创立 )的信长开始和佛教势力交恶。他自称"第六天魔王",并且崇信基督教。按照佛教的观点,整个世界分成欲界、色界和无色界,第六天他化自在天就位于欲界的顶部。据说人如果超越第六天 ,就能摆脱饮食男女的欲念束缚,走向成佛之路,但是住在这里的魔王会阻碍人们脱离欲界。在佛祖释迦牟尼将要成佛时,就受到四魔--烦恼魔、阴魔、死魔、他化自在天魔的阻碍。这他化自在天魔就是第六天魔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