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庄严莆田铜雕佛像厂

大庄严莆田铜雕佛像厂是福建莆田专业铜雕佛像厂,以生产佛像为主(包括生漆脱胎佛像,木雕佛像,铜雕佛像,石雕佛像,泥塑佛像,彩绘佛像等)及寺院配套产品.

梵呗及拥有代表作

什么是梵呗?

佛教音乐源于印度。中国汉地佛曲的发展,是由梵呗开始的。

所谓梵呗,是对经偈通过轻幽、柔和、悲悯的心境将它唱诵出来以赞叹三宝、歌颂佛德的一种声调。是佛教徒在佛菩萨前歌颂、供养、止断、赞叹的颂歌,是净化人生的清净之音,后泛指为传统佛教音乐。佛教音乐源于古印度吠陀时代。

梵与呗释意

是印度语“梵览摩”(Brahma)的略称,其大意为清静、寂静、离俗之意。本义为不生不灭、无所不在的最高实体,宇宙的最高主宰。梵也是永恒的宇 宙,大自然的代名词。呗,则是印度语“呗匿”的略称,其意专指赞颂或歌咏;梵呗是佛教徒以短偈形式赞唱佛、菩萨的颂歌,亦可用乐器伴奏。梵呗音乐是供养佛 的形式之一,也是佛教修行的一种重要法门;其主要目的是娱佛,在娱佛的同时,也有娱人的作用。“梵呗”是声乐类别中最为重要的一种音乐形式。

梵呗的由来

中国的梵呗音乐,模仿印度的曲调创为新声,用汉语来歌唱。自佛教传入至三国时,来自印度、西域的一些高僧在汉地传播、翻译佛经的同时,也带来了印度、西域的佛教音乐。 月氏人支谦据《无量寿经》、《中本起经》制成的《菩萨连句梵呗》三契;康僧会亦曾制此曲,又传《泥洹呗声》。此外,作“胡呗三契、梵响凌云”的帛尸黎密多 罗也是西域人。这些梵呗,都是西域风格的佛曲。中国化佛曲的创始者应该是三国陈思王曹植。相传,曹植“常游鱼山,忽闻空中梵天之响,清雅哀婉”,“乃慕其 音,写为梵呗”,曹植的该梵为汉,就是在梵音的基础上有所创作,这种“鱼山呗”已经出现了与印度佛曲相印的形式,代表了佛曲华化的趋势。

梵呗伴奏梵呗代表作有哪些?

在梵呗的伴奏方面,主要是法器磬、铛、铪、铃、鼓、鱼等,也配以简单的管乐器,如《翠黄花》、《挂金锁》、》《准提咒》、《普庵咒》等。其中《普庵咒》不 仅为寺院所用。琴乐、琵琶曲和管弦合奏都有同名。全曲由《释章谈句》、《初起咒》、《香赞》、《莲台现瑞》、《二起咒》、《钟声》、《鼓声》、《钟鼓同 声》、《鸣钟和鼓》、《清江引》等组成,是一组特别优美的梵曲。

梵呗的代表作有《鱼山梵呗》、《赞菩萨连句梵呗》、《泥洹呗声》、《云何呗》、《后呗》等。

《鱼山梵呗》据 传产生于魏明帝太和四年(230),俗称“鱼梵、鱼呗”。曹植于太和三年被封为东阿王,相传他游览境内的鱼山时,听到岩洞内有梵音的歌唱,便拟写音调。后 人因曲调产生于鱼山,故称之为“鱼山梵呗”。《高僧传》记载到货:“陈思王曹植。深爱声律,属意经音,既通般遮之瑞响,又感鱼山之神制,于是删治《瑞应本 起》,以为学者之宗,传声则三千有余,在契则四十有二。”其中四十二契,便是四十二个曲调连奏。

《赞菩萨连句梵呗》简称“连句梵呗”,后汉支谦作。“连句梵呗”制作时间与“鱼山梵呗”时间相近。支谦从黄武元年(222)开始,到建兴二年(253)的 三十年间主要从事译经活动。在此期间,根据《无量诗经》和《中本起经》的内容,制作了“赞菩萨连句梵呗”三契,流行于江南一带。支谦的这一创作对梵呗艺术 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泥洹呗声》是由西域康居国沙门康僧会在吴都建康传授的梵呗,因为内容出自《《泥洹经》而得名。康僧会于吴赤乌十年(247)至建兴(建康),主要从事译经工作。根据《高僧传》记载:泥洹呗声“清靡哀亮,一代模式”。

《高声梵呗》据传是由西晋末年西域僧帛尸梨密多罗所传授的梵呗。据说帛尸梨密多罗“曾作胡呗三契,梵音凌云,次诵咒数千言,声音高畅,颜容不该,既而挥涕 收泪,神气自若。又授弟子觅历高声梵呗于今”。觅历遂成为当时江南梵呗高僧。“高声梵呗”的名称既不标志内容和题材,也不标志体裁和形式,而表示这种梵呗 的声腔特点。

《云何呗》是密教所用梵呗之一。即在四句一偈之首,加上“云何”二字,附音调而讽咏,称为“云何呗”。

《后呗》是佛教赞呗之一,与“始段呗”、“中呗”相对称。是社会结束之前所唱的梵呗,其音为高低屈曲的声调。唱颂后呗的风俗,在唐代的佛教仪式上极其盛行,例如法华忏法之后,一定要颂后呗。

cache
Processed in 0.005744 Seco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