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庄严莆田铜雕佛像厂

大庄严莆田铜雕佛像厂是福建莆田专业铜雕佛像厂,以生产佛像为主(包括生漆脱胎佛像,木雕佛像,铜雕佛像,石雕佛像,泥塑佛像,彩绘佛像等)及寺院配套产品.

《法华经》的主要内容

《法华经》,全称《妙华莲花经》,是印度大乘佛教的一部重要经典,在佛教流行的地区得到了广泛的流传。它在汉文佛典中有三个译本,一是西晋竺法护的十卷本,名为《正法华经》;二是姚秦鸠摩罗什所译的七卷本,名为《妙法华经》;三是隋者那崛多改编的七卷本,名为《添品妙法莲华经》,主要内容因袭了鸠摩罗什的译本,只是增补改动了个别的品目。在汉译的三个译中,以鸠摩罗什的译本最为流行,影响也是最大。


《法华经》共28品,八万余字,出现在印度佛教大小二乘激烈斗争的时期。还站在大乘佛教的立场上,通过许多生动活泼的比喻故事,分析了大小二乘之间的区别,力图调合二乘之间的矛盾,以大乘佛教的思想来融汇小乘的学说。经中认为,释迦牟尼虽然曾经对小乘说有“声闻乘”与“缘觉缘”二法,也对大乘宣说过“菩萨乘”法,但小乘法是释迦牟尼为了教化的“钝根众生”而说的,大乘法则是为了教化大乘菩萨而说,三乘都是针对一不定的对象而说的,是在一定的具体条件下而说的,所以都不是佛法的终极境界,都只是为了达到最终目的而设的方便之教。它在卷二《譬喻品》中说:“初说三乘,引导众生,然后但以大乘而度脱之。”也就是说,诸佛所说的三乘教法,都只是引导众生的方便法门,最圆满的佛法只是一乘的佛乘。三乘只是通向一乘的工具,犹如人以船筏过河,过河之后船筏就失去了作用了。《法华经》由此主张“开权显实”、“会三归一”。这就是《法华经》所宣扬的基本思想。


《法华经》同时也是一部优美的文学作品。与其他经典不同,它从不进行枯燥的理论说教,而是运用大量生动的故事为比喻,对经中所主张的思想进行说明。如经中心三四为喻说,一长者有三个儿子,被困于火宅之中。孩子年幼无知,只知在房中嬉玩,不肯出来。长者在宅外欺骗说:“羊车、鹿车、牛车皆玩具中王,今置门外,汝等速取勿误。”诸儿闻方,争拥而出。长者说:“三车仍劣,惟有大白牛车最为殊胜。”遂各送一大白牛车。在这里,《法华经》用“三车”比喻了佛的三乘,用“大白牛车”比喻了一乘之佛乘,认为前三乘都只是诸佛为了救度众生出离生死轮回而设的方便法门,只有佛乘才能真正指导人进入涅盘的境界。从而说明了三乘皆是假设,唯有一乘佛乘才是真实,阐明了“三乘归一”的思想主张。同类的故事还有很多,如“化城喻”、“穷子喻”等,同样说明了法华经“会三归一”的思想精神。


同时,《法华经》还表达了“诸法实相”的概念,认为千差万别的一切诸法之中存在着一种共同的实相,这种实相就是不随万事万物而改变的自在本体,横贯于宇宙万物和人生之中。它因而主张,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均能成佛。这种主张脱胎于大乘佛教般若思想,又不局限于般若思想,而是从中进行理论开发,从而发展出了佛性如来藏的思想学说,对中国佛教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影响,后来成立的天台宗就是以此经为本宗所据的根本经典。


此外,《法华经》中也包含了净土思想与密教陀罗尼咒的内容,可谓是大乘思想的集大成者。


《法华经》在中国佛教史上受到了普遍的重视,曾被称之为“经中之王”,认为读诵、奉持、抄写此经皆有极大的功德。因此有不少僧人专门念诵此经,以为修持功德的重要方法。如神皓专诵此经9000余遍,延寿念诵13000余遍,守素念诵37000余遍,甚至有个刺身出血,以书写此经。《法华经》所以受到普遍欢迎,其中的一个原因,是因为该经宣称,佛说此经时,有多宝塔从地面涌出,十方诸佛汇集于此,以证明此经所说的道理真实不虚,并有六万恒河沙等数理的菩萨及其眷属,护持本经,流传四方。经中还宣称,无论何人,只要能护持、读诵、书写此经,便可获得无量功德,而如果有人胆敢诽谤此经,则会得到极大的恶报。因此,不少人就把念诵、抄写、奉持此经作为修持功德的重要手段,从而又出现了大量的“灵验记”、“功德文”之类的宣传《法华经》的作品,这类作品对《法华经》的传播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法华经》本身也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它想象丰富,色彩浪漫,行文顺畅,词藻优美,所以为历代文人学者所喜爱,这也是它广泛传播的原因之一。


尤其需要指出的是,《法华经》的第25品《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日后被单独抄写出来,独立流通,并另起名为《观音经》。《观音经》宣称,无论什么人,只要信奉观世音菩萨,念诵观世音菩萨的名号,便可以得到观世音菩萨的救助,免去一切苦难和灾祸。经中举例说,念诵观世音的名号,火不能烧,水不能淹,刀锋摧崩,大海枯竭,一切恶鬼所不能害,一切灾害不能加身,而且是所求遂愿,求男得男,求女得女,观世音菩萨可以满足求愿者的一切愿望。由于此经的出现,故使观世音菩萨的信仰在中国社会广泛流传。


由于上述种种原因,中国古代对《法华经》的研究历来重视,出现的流疏极多。重要者有:南朝竺道生的《法华经疏》二卷,梁法云的《法华经义记》八卷,隋智岂的《法华玄义》二十卷、《法华文名》二十卷,唐窥基的《法华经玄赞》十卷,明智旭的《法华经会义》一卷等,对《法华经》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

cache
Processed in 0.005005 Seco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