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见于文献的民间雕刻艺人:张仲哥(1123-1194)泉州人,是最早见于文献的民间石雕艺人。祖上从河南固始迁入,汉留侯张良之后。《鉴湖张氏族谱》称之为“泉郡名匠,善雕浮图花卉,晋(江)南(安)同(安)宫阙泰半着手”。其后辈张曰臣力攻雕刻艺术,所刻人物图像呼之欲出,如安海龙山寺文殊普贤雕像。其孙辈张同善(1338-1426),曾在湖广辰州府为官,“政务之余攻习雕刻漆绘成术益精”。当地许多著名建筑都出自他们之手。
相传,洛阳白云山中有一颗许愿石,其外形与普通顽石无异,石中却嵌一天然石字。人们手心贴着许愿石,头朝着太阳的方向许愿,许愿石就能把美好的祝福铭记于心。当黑暗来临的时候,许愿石就会释放出五彩的光芒,如佛光般神奇,许下愿望的人也会获得健康与好运。传说中,后因隋唐战乱频繁,其神力便不再灵验。
公元690年(唐天授元年),唐代高僧法藏云游路过此石,用食指蘸舌尖鲜血,在石字旁边手书一愿字,顿时霞光满天,奇石重又焕发五彩。次日,恰逢武则天登基大典,武则天闻听此事,惊为天赐佛缘,遂尊法藏为“贤首”国师,并欣然为奇石赐名——石愿。
武则天又命荆州长史张柬之设置御用石艺作坊(张祖辈皆为襄阳石雕巨匠),创作佛像专供皇家与庙堂供奉。当时洛阳、西安的寺庙常有供奉,是盼福祈运之祥品,佛像石雕也就在武则天时代达到了鼎盛。
至宋代,张氏石雕工艺已百花齐放,题材已不再局限于佛像,并衍生了许多分枝,其中惠安南派石雕的代表人张仲哥,便是其中最具影响力的一枝。惠安张氏的石雕艺术继承了唐时禅静的风格,已自成一体,艺术特征表现为粗犷、古朴、淳厚。
清朝康熙年间,惠安张氏迁居广东潮州,潮州张氏在民间开创“石愿”石艺轩,采百家之长,其工艺更为精妙。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石雕艺术日趋成熟,而“石愿”字号却一度沉寂。
1998年,张氏第十三代传人张立林先生在广东潮州重创“石愿”石艺轩,“石愿”的主人取四海之名贵石材,在大自然中寻找都市生活所渴求的元素,赋予作品更多至纯至朴的生活气息。
“石愿”历经1300多年,洗净浮华,把一种贴近心灵的禅意生活,用石头讲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