髡残在佛教绘画创作上有哪些成就?有这么代表作?
髡残简介
髡残kūncán(1612~1692)湖南武陵(今常德)人。中国明末清初画家。清初四僧之一。字介邱,号石溪,又号白秃,一号镶,自称残道人,晚署石道人,本家姓刘.髡残在清初画坛上,与石涛并称“二石”,与程正揆并称“二溪”,与原济、朱耷、弘仁并称“四僧”。他在政治上不与清统治者合作,艺术上主张抒发个性,反对因袭,作品感情真挚,风格独特。在当时成就突出,对后世影响很大。
髡残的作品风格
髡残的山水画章法稳妥,繁复严密,郁茂而不迫赛,景色不以新奇取胜,而于平凡中见幽深;笔法浑厚、凝重、苍劲;善用雄健的秃笔和渴墨,层层皴擦勾染,笔墨交融,厚重而不板滞,秃笔而不干枯;山石多用解索皴和披麻皴,并以浓墨点苔,显得山川深厚,草木华滋。
髡 残善画山水,也工人物、花卉。其山水主要继承元四家传统,尤得力于王蒙、黄公望:构图繁复重叠,境界幽深壮阔,笔墨沉酣苍劲,山石的披麻皴、解索皴等表现 手法,多从王蒙变化而来;而苍浑荒率的山石结构,清淡沉着的浅绛设色,有可看出是近黄公望之法。另外,他还博采众家之长,在学习传统的基础上,注重师法自 然,并且自谓“论画精髓者,必多览书史。登上寡源,方能造意”。髡残经常驻足于名山大川,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山水中度过,所以他所作的山水,讲究在 平淡中求奇险,重山复水、开合有序。繁密而不迫塞,结构严密,稳妥而又富于变化,创造出了一种奇辟幽深、引人入胜之境。他善用渴笔、秃毫,苍劲凝重、干而 不枯,并以浓淡墨色渲染,使得笔墨交融,形成了郁茂苍浑、酣畅淋漓的情趣,画面也给人一种雄浑壮阔、纵横蓬勃的气势。
髡残的生平
髡残二十岁削发为僧, 之后云游名山。在明末清初的战争生活中,他避难到常德桃花源。正是当时艰难的丛林生活,给了他一次充分感受大自然千奇百怪的好机会,充实了胸中丘壑,为后 来的山水画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这一点,在他之后不少题材诗中,都可以明显的看到。其存世的代表作有《报恩寺图》, 描绘的是南京聚宝们外的报恩寺,以娴熟的技巧概括提炼,表现了金陵名胜的磅礴气势以及奇异气象;《云洞叠壑图》和《雨洗山根图》(现藏于故宫博物院),布 局繁密、用笔苍劲,郁茂的景致、幽深的境界,明显出石溪鲜明的艺术特色。另外,《快雪时晴图》也是其代表作之一,描绘的是雪后初霁之时,以红衣隐者策杖行 于山道途中,远山云开,结庐于林下,章法稳妥,繁复严密,景色不以新奇取胜,而是于平凡之中见幽深。
髡残的地位
髡残在明末遗民中有很高的声望,其画作 也为世人瞩目。当时著名的文人。大鉴赏家周亮工就十分景仰、看重髡残的人品和学画。他认为,髡残的诗,写出了自己的性灵,髡残的画,是直师造化,甚至比宋 代的米芾父子还要好;髡残的佛学,是直指本心,而没有出家人开堂说法的那种俗套。张庚也对髡残有诸多赞扬,认为他的画深得元代四大家的精髓。髡残是神秘的,又是神奇的。他的诗魂画魄无声地涤荡着我们的心灵。总之,三百多年来,髡残一直以其人品与画品并重的高华之气,影响着画坛,成为画家心目中的丰碑。
立轴,纸本,水墨,淡设色,纵120.1厘米,横61.4厘米。(日)泉屋博古馆藏。
此图表现的是秋天季节。在画家笔下,秋树虽已枝叶疏稀,老干却依然昂挺。苍翠凌天半,飞泉悬树梢,村舍隐藏在山谷间与溪水边,白云冉冉,轩内二高士凭栏席 坐。山石皴法,以浓淡相间的墨点和短促的牛毛皴表现,秃笔挥洒,粗服乱头神韵丰腴。设色以淡赭为主调,略施花青,平中见奇,清雅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