迦腻色迦是印度犍陀罗国(月氏国)之国王,贵霜王朝的第三代国王,佛教护法名王。迦腻色迦,梵文为kaniska,又译作“割尼尸割”、“偃腻迦”、“迦腻瑟吒”、“葛诺歌”等。生卒年代不详。有关其在位年代众说纷纭,据《大唐西域记》载,王之年代为佛陀入灭后四百年倾,即1世纪时,近代学者大多同意此说。
迦腻色迦统治时代是贵霜王朝的极盛时代。在这一时期,贵霜王朝进一步向四周扩张,建立起一个纵贯中亚和印度的庞大帝国,其领土东至瓦拉那西,南至频陀山脉,北及中亚西亚、伊朗等地,成为与罗马、安息、东汉并列的四大帝国之一。这时,帝国的首都已从中亚迁移至古印度西北犍陀罗地区的富楼沙城(今巴基斯坦的白沙瓦)。贵霜王朝地处东西交通的要冲,“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与中国、希腊、罗马文化密切接触,造成了东西文化的大融合。
据说迦腻色迦初时信仰琐罗亚斯德都,不信罪福,轻污佛法,后受马鸣菩萨之感化,始归依佛教。另于《大唐西域记》卷二、《杂宝藏经》卷七等,载有不同的归依因缘。据佛教传说,归依后的迦腻色迦,极力支技和保仿佛教,曾于首都修建了白沙瓦大塔,并于塔的四方建塔四大伽蓝,供养数万大、小乘比丘。法显和玄奘都曾到过这里,在他们的游记中保留了迦腻色迦建成塔的有趣传说。法显目睹宝塔惊叹地说:“凡所经见塔庙,壮丽威严都无此比。”迦腻色迦乐闻僧徒讲法,传说他在政务之余,每天都要请一名高僧入宫说法,但诸僧说法不一。因当时佛教部派分裂,歧说纷纭,迦腻色迦召集说一切有部500比丘,于迦湿弥罗(即克什米尔)结集佛典。经这次结集,使经、律、论三藏各成10万颂,共960万言,刻于铜碟,封于石室,并建塔加固。北传佛教称这次结集为第四次结集。据云,现存的《大毗婆沙论》200卷即其中的论藏释论。
另外,据说他还曾派兵前往摩揭陀国,迎请著名的佛教诗人、哲学家马鸣。他与著名佛教学者胁尊者、世友等关系也很密切。由于贵霜王朝在迦腻色迦时期势力空前强大,加之迦腻色迦王的大力支持,佛教得以普遍弘传,并向四方广泛传播。当东印度迦腻色迦王的大力支持,佛教得以普遍弘传,并向四方广泛传播。当东印度佛教已不是那么兴旺的时候,西北印度的富楼沙却成了佛教的中心。迦腻色迦王也因此被誉为印度佛教史上与阿育王并称的佛教护法二王。
迦腻色迦王对大乘佛教的发展有很大的作用。释迦牟尼入灭后,随着大乘佛教的发展,其学说日益纷纭。先有小乘佛教的分裂,后有大乘佛教的兴起。大乘佛教大约产生于公元前后,这是佛教史上的划时代变化。当大乘佛教产生后,称原来的佛教学说为小乘,从此佛教有大小乘之分。贵霜王朝迦腻色迦王是大乘佛教学说为小乘,从此佛教有大小乘之分。贵霜王朝迦腻色迦王是是大乘佛教的信徒,在他的支持下,大乘佛教得以顺利地发展起业。在大乘佛教形成时期,佛教进一步向四方传播,发展成为世界性的宗教。同时,贵霜帝国的建立,打开了南亚和中亚之间的屏障,为东西方的交往创造了有利条件。就是在这一时期,佛教开始东传我国。据《魏书·释老志》记载,汉哀元寿元年(前2),有大月氏王使伊存来长安口授佛经。一般认为,从此佛教开始传入我国的中原地区。但中原的佛教是经过我国的西域地区传入的,因此,作为桥梁的西域,在接受佛教方面,早于中原。东汉以来,有不小大月氏、安息、印度和康居等国的僧人东来中国传布佛教。相传最早来我国的印度高僧是迦叶摩腾和竺法兰。东汉明帝永平十年(67),他们在大月氏受汉使的邀请,同来洛阳,住白马寺。今日洛阳的白马寺还保留着他们的基地。魏晋以降,中国僧人赴西土取经者代不乏人。这样,当佛教在它的诞生地已呈哀相的时候,在中国却得到了迅速成的发展,并很快繁荣昌盛起来。佛教传入中国后,在4世纪后半期又通过中国传入朝鲜半岛,以后又传入日本。中国、日本和朝鲜等地主要信奉大乘佛教,而小乘风破浪则要流行于斯里兰卡和东南亚的一些国家。
与大乘佛教的兴起相适应,在这一时期产生了著名的犍陀罗(犍陀罗)佛教艺术。犍陀罗艺术,主要是以佛为题材的雕塑艺术。它兴起于1世纪,至5世纪衰落。公元前4世纪亚历山大东征时,使这一地区开始受到希腊文化的影响。以后又有希腊、大夏诸王公的入侵和统治,这一地区进一步受到希腊文化的熏陶。佛教早在阿育王时代就已开始在这里布下,犍陀罗的雕塑艺术,其中主要是佛像。佛像的雕塑是大乘佛教兴起后,首先在犍陀罗地区开始的。近几十年在原犍陀罗中心区域富楼沙、达叉始罗附近,发现一批1至2世纪的雕塑。这批雕塑,就佛像的形象来说,乃仿希腊神像而造,顶有肉髻,头后有光轮,有须有发,服饰皱纹清晰。犍陀罗艺术,随着佛教的东传对甸的佛教雕塑艺术有很大的影响。在大同云山岗石窟西部的昙曜五窟中,第一、二窟所雕刻的佛教艺术连环图及第三窟的六美人像,都具有鲜明的犍陀罗艺术风格。犍陀罗的佛塔也具有独特的风格。玄奘曾描写他在犍陀罗国都布路沙布逻(富楼沙)看到的迦腻色迦王所建的佛塔说:“层基5级,高150尺……覆于其上更起25层金铜相轮,即以如来舍利一斛而置其中,式修供养。”这种多层基坛的佛塔,是犍陀罗佛教艺术的特点。当这种塔式传入中国后,中国的僧侣和匠人便把它同中国的楼阁建筑艺术组合,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多层佛塔。中国和日本等地的塔型就是这样发展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