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庄严莆田铜雕佛像厂

大庄严莆田铜雕佛像厂是福建莆田专业铜雕佛像厂,以生产佛像为主(包括生漆脱胎佛像,木雕佛像,铜雕佛像,石雕佛像,泥塑佛像,彩绘佛像等)及寺院配套产品.

征恶护邦的城隍崇拜

    城隍,在有的地方也被称为城隍爷,是道教由古代祭祀中衍生而出的地方守护神。在道教神仙谱系中其为冥界的地方官,职权相当于阳界的市长,因此人们常常将城隍跟城市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并随着城市的发展而发展。


    据史料记载,城隍起源于古代水(隍)庸(城)之祭祀,是《周宫》八神之一。“城”原指挖土筑的高墙,而“隍”则指没有水的护城壕。古时造城就是为了保护城内百姓的安全,所以每座城池皆修筑了高大的城墙、城楼、城门以及壕城、护城河。彼时之人认为,凡与人们生活、生产之安全密切相关的事物,皆是有神在的,于是,城和隍便就是在这种思维中而被神化为城市的保护神。后来,道教将其纳入自己的神系,称他为剪除凶恶、保国安邦之神,并赋予其管领阴间之亡魂的职责。


    早在周朝时期,人们每到除夕之际都要祭腊八神,其间第七神就是水庸神,即城隍神:水即隍,庸即城。至三国起,民间便有了专门供奉城隍神的城隍祠,据记载最早的城隍祠是公元239年孙权在安徽芜湖建立的。到了隋朝时,民间开始有了用动物祭祀城隍的风俗。不过,当时的城隍神还只是一个抽象的神,并没有具体的姓名。


    唐朝之际,崇奉城隍神的信仰开始普遍,很多文人雅士,如杜甫、韩愈、杜牧、李商隐等人皆都撰有祭祀城隍的诗文。城隍神的信仰之所以如此兴盛,其实是和当时的封建专制统治有很大关系。当时人们皆希望当官者能为民做主,并体恤他们的疾苦,因而,他们对那些曾为人们做过好事的官员非常敬重,并在他们死后,把他们作为城隍神来供奉。比如,苏州祀春申君,杭州祀文天祥,上海祀秦裕伯,桂林祀苏缄等。


    到明朝朱元璋做皇帝时,关于城隍神的崇拜几乎达到了鼎盛时期,这主要是因为他在是“土地庙”里出生的,因而便对土地神的上司城隍神格外地敬重。据记载,在明洪武二年时,朱元璋曾下诏加封天下城隍,并严格规定了城隍的等级,共分为都、府、州、县四级。于是,如此以来一下子全国各地的城隍庙便如雨后春笋般被修建了起来。朱元璋曾如是说:“朕立城隍神,使人知畏,人有所畏,则不敢妄为”。


    故而,古时凡有城池者,就会建有城隍庙。城隍庙里的塑像和配神一般是:正殿中祀奉城隍大神,两旁则分别列站有八大将、判官、牛头、马面、黑白无常、钟鼓神,以及十殿阎王、十八司等地狱塑像。此外,城隍庙里还挂有“纲纪严明”、“浩然正气”、“护国庇民”、“我处无私”、“节义文章”、“发扬正气”等匾额。更有“作事奸邪任尔焚香无益,居心正直见吾不拜何妨”、“善恶到头终有报,是非结底自分明”、“善行到此心无愧,恶过吾门胆自寒”等楹联。而这些匾额和楹联的核心,就是歌颂城隍神的功德的,意在表示其劝人行善不作恶。另还有一些石碑、石刻等,这些文化古迹皆为城隍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每年的正月十三日的元宵、五月十九日的城隍寿诞、六月初八日夫人妈的生辰,及清明节、七月十五日、十月十五日的祭孤,城隍调都要举行庙会活动。此外,城隍庙里,每年都有钱、米、衣服、棉被、医药、棺木等物的施舍,每年农历十二月二十五日有一次最大的施舍活动。每月初一和十五亦有一次小规模的施舍,并且还有人在此主持公道,以排解人世间的纠纷。


    纵观城隍神的演变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其的出现和城市的形成是同步的。城隍神是从自然神变为人神的,并成为一个保护众生城池之神祇。

上一篇文章 : 中国人心目中的九天 下一篇文章 : 驱邪避鬼的门神崇拜
cache
Processed in 0.005619 Seco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