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僧取经”的故事在中国可谓是妇孺皆知的。《西游记》中所描写的唐僧在历史上确有其人吗?他的真实事亦如何?其实,《西游记》中的唐僧在历史上真实存在,他的法名叫“玄奘”,又称“唐三藏”,俗称“唐僧”,是中国唐代的著名僧人、佛经翻译家、旅行家,法相宗的创始人。《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就是根据他去印度取经求法的历史事亦进行文学创作的。当然,《西游记》是一部小说,书中所渲染的许多故事情节,都是作者的文夸张和虚 ...
修禅有益于人的身心健康.佛教修禅的出发点和根本目的,就是要解除人生的痛苦,获得身体上的健康和精神上解脱。佛教的一个基本思想就是认为人生是苦,当初释迦牟尼看到人们忍受病魔的痛苦而出家入道,领悟生命过程处处是苦而建宗立说,以苦为四谛之首,以禅为基本的解脱途径。对于出家人道的人来说,以苦为四谛之首,以禅为基本的解脱途径。对于出家人入道的人来说,修禅的主要目的是彻悟宇宙人生的真理 ...
“念佛”,是佛教中最为简单易行的一种修行法门,也是中国佛教净土宗所倡导的最为主要的修行方法。从最一般的角度来讲,所谓念佛,就是称念“阿弥陀佛”的名号。《阿弥陀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等宣扬念佛法门的净土典籍声称,过去久远之世,“自在王佛”出现于世,宣说佛法。有一国王,闻佛说法,心怀喜悦,遂捐弃王位,出家为沙门,名为“法藏”。他于“自在王佛”面前发下48种大愿,其第18愿日: ...
“六大为体”、“三密为用”、“四曼为相”是佛教密宗的重要理论。任何一种宗教都不可避免地要对宇宙与世界的本源给出一种解答。所谓“六大为体”,就是密宗对宇宙本源的具体解释。“六大”指的是地、水、火、风、空、识。前四种又称四大种,为一切物质现象所依的根源;“空”所代表的是事物内外的一切空间,也是事物生起的一种原因;“识”指的是认识的功能,是一切心法生起的根本。密宗认为,此六者是宇宙一切万法的 ...
“明心见性”是用来表述禅宗的中心思想的一句话。《坛经》中的原文为“识心见性”,如说:“识心见性,自成佛道。”“识心见性”说得具体一点,就是《坛经》作为五祖弘忍所说的:“识自本心,见自本性。”也就是六祖慧能所说的:“自识本心,自见本性”。它如《坛经》中的“各自观心,自见本性”、“若识本心,即是解脱”、“自见本心,自成佛道”、“识自本心,达诸佛理”、“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等,也都是“识 ...
1世纪中叶,在案达罗王朝和贵霜王朝的分裂统治下,主要是在印度南部地区,出现了一个撰造佛教新经典的运动。一批现在我们无法知其姓名的在家佛教徒和一部分出家人,因对当时佛教僧团的因循守旧、门户森严的现状严重不满,借助释迦牟尼的威望,以“如是我闻”的形式,把前三个多世纪以来各部派佛教,特别是大众部各派创造出来的佛教新思想集中起来,并突破原来各部派之间的分岐与排斥,重新加以组织贯通,添加进他们 ...
藏传佛教是藏族在区原始宗教本教与印度佛教密宗结合的产物,还杂有汉地佛教密宗、禅宗等以及道教的成分,在修行方式上又分显密二宗,也有显密兼修的。这种多种成分杂糅的现象在藏传佛教密宗信奉的神祗上也有所体现。藏密的神祗主要有:欢喜金刚。藏名“杰巴多吉”,又称饮血金刚,为双尊,置于莲花座上。明王八面十六臂,主臂拥抱明妃“金刚无我佛母”,其余各手托头器,内盛神物,右手中为白象、青鹿、青驴、红牛、灰 ...
“合十”、“五体投地”,都是佛教的基本礼仪。“合十”,也称合掌、叉手、合掌叉手。其法两手十指并拢相合,屈臂平拱,一心恭敬。“五体投地”,亦称五轮投地、投地礼、五体、五轮、即头、双手、双膝五肢体,因五肢体均呈圆轮形,故称五肢体为五轮。其法双膝、双手及头相次着地,为最敬重的礼仪。 合十、五体投地,都源于印度的古礼仪。玄奘《西域记》卷二记载:印度“致敬之式,其仪九等:一发言慰问,二府首示敬, ...
“因明”,是梵文Hetuvidya的意译。古印度“五明”(内明、医明、声明、因明、工巧明)之一,相当于现所说的逻辑学。所谓“因”是指推理的根据、理由;所谓“明”是指由推理而来的知识、智慧。“因明”是通过宗、因、喻三支之间的关系进行推理论证的学问。在三支做法中,“因”是主要部分,所以这门学问在古印度称为“因明”。因明的内容相当于逻辑学,但并不完全等于逻辑学,这主要包括了逻辑学和认识论(古印度称为“量 ...
在佛门,迦叶有个值得夸赞成的大功劳,就是佛陀入灭后,他成为僧团的领导者,并组织了佛教经典的第一次结集。 佛陀以八十高龄、病弱之躯,做了最后教化,于拘尸那入灭。迦叶当时没在身边,他听到消息后率五百比丘急忙赶来。他以上座身份,主持了佛陀遗体的荼毗(火化)大典。事后他发起结集法藏的会议,决定在当年安居期间,在王舍城召开结集大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