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开光,又称开光明、开眼、开明、开眼供养,就是新佛像、佛画完成要置于佛殿、佛室时,举行替佛开眼的仪式。在佛教中,只有经过开光后,佛像便不是原来的木雕石塑,而具有宗教意义上的神圣性,受到佛教徒的顶礼膜拜。过程开光时,先将佛像安好,诵经及咒语,奉请菩萨安座,然后请高僧为佛像开光说法。《黑谷灯语录》中说:“开眼者,本是佛匠雕开眼,是事开眼;次僧家诵佛眼真言,诵大日真言,则成就佛一切功德,此谓开眼也。” ...
什么是佛传故事? 佛传是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生平事迹。在佛教典中,涉及释迦牟尼一生事迹的典籍数量很多,有《修行本起经》、《佛说太子瑞应本起经》、《普曜经》、《过去现因果经》、《佛本行经》、《佛本行集经》等。一般归纳为“释迦八相”,即白象投胎、右肋降生、出游四门、逾城出家、树下成道,初转法轮、降伏魔军,双林入灭等。 以佛传故事为题材的艺术形式有绘画、雕塑两种。描绘释迦牟尼一生 ...
什么是水陆画?水陆画是指在举行水陆法会时,悬挂在殿堂上的宗教画.也是中国民间的一种绘画,水陆法会,是佛教佛事活动中最隆重的法事之一,超度水陆一切鬼魂,善济众生.少则七天,多则四十九天。每次使用水陆画并不一定幅数,依法事规模而定,多则百余幅,少则二三十幅。水陆画分上堂和下堂两部分。每幅的绘声绘法章法虽不一定,人物可分可合,亦可多可少,但每幅的画法都有一定的规矩,保持着唐宋的遗法。水陆画的起源水陆画会 ...
佛像起源于哪里?中国佛教的首次造像立寺始于何时?佛教创立之初,佛教徒们认为佛陀是大智大觉、完美无缺的圣人,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怎能同普通人一样随便塑造形象,有着“佛像不可显现”的传统思想。在早期佛教艺术作品中,佛教艺术家们一般用佛的脚印、莲花座、菩提树等表示佛的存在。佛像的出现与古希腊文化的影响,希腊雕塑技艺的传入有着密切的关系。古印度史上有位阿育王,他用非凡的武力消灭了印度半岛几十个国家,建立起 ...
僧伽像的特征 又称“泗洲大圣”,据《宋高僧传》记载,僧伽是唐朝初年西域何国人,少年出家,唐高宗龙朔元年(661),至我四泗洲临淮县,建普照王寺,传经布道。唐中宗景龙二年(708)僧伽应召入长安,景龙四年(710)圆寂,唐中宗命将其遗体送回泗洲临淮起塔供养。僧伽在佛教典籍中被视为“观音菩萨”的化身,又称“泗洲观音”。僧伽的信仰开始于唐中晚期。 僧伽的常见的形象是高僧形象,顶无 ...
什么是本生故事? 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佛在前世中无数次修行转世的故事。关于记载佛本生故事的经典有《六度集经》、《菩萨本缘经》、《生经》、《菩萨本行经》、《大方便佛报恩经》、《菩萨本生登论》、《义足经》、《五百弟子自说本纪经》等。主要内容有:毗楞竭梨王身钉千钉、尸毗王割肉贸鸽、月光王施头、快目王施眼、九色鹿拯救溺人、善事太子入海求珠、鹿母夫人生莲花、须达拿太子本生等。 以本生故 ...
什么是《佛说造像量度经》? 简称《造像量度经》或《量度经》,是关于佛教造像量度的经典著作。该经由五部分组成:经引(引言)、附图(十幅)、本经(《量度经》全文)、经解、续补。 该经是于清代乾隆七年(1742)由番学总管工布查布从藏文译为汉文的,是汉译较晚的一部佛经。译者工布查布,内蒙古乌珠穆沁部落人,自幼在北京长大,通藏语,雍正时为西番学总管,兼翻译。《量度经》是释迦牟尼升导 ...
简介 密宗修习到最高阶段即无上瑜伽密才可修双身法,这是通往即身成佛的无上至宝,只有具有“根器”者才能得到上师的灌顶授法,一般僧人是与此无缘的。但帝王可以例外,如无顺帝就是个特别爱修密法的皇帝。《续通鉴》至正十三年(1353年)载:其僧(西番僧策林沁)善秘密法,谓帝(元顺帝)曰:“陛下虽居万乘,富有四 ...
盂兰盆会简介在《盂兰盆经》的影响下,出现了著名的宗教活动“盂兰盆会”。 目连母亲在地狱受苦,如处倒悬,故目连求佛救度。在七月十五中元节这一天,僧尼举行盂兰盆会,诵经施食。宣称可使可得以度脱苦厄。盂兰盆会的由来及意义盂兰盆会,是依据西晋竺法护译的《佛说盂兰盆经》,于每年七月十五日举行的超度历代祖先的一种佛教仪式。据《佛说盂兰盆经》记载佛陀的弟子目犍连刚得到六通时(三乘之圣者得神妙不测无碍自在之六种智 ...
唐玄奘对世人的影响 玄奘西天取经的伟大壮举和奇异惊险的经历,以及域外精彩纷呈的各国风土人情奇闻轶事等,详载于玄奘弟子慧立等人写的《大唐慈恩寺三藏法师传》等有关玄奘的传记中。这些有高史料价值的书中自然也夹杂了不少佛教神话传说和灵异事迹,这就使玄奘及其取经故事具有极大的传奇色彩和无穷魅力。玄奘在当时就被人们视为超凡入圣的神异人物、得道的神僧。玄奘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