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庄严莆田铜雕佛像厂

大庄严莆田铜雕佛像厂是福建莆田专业铜雕佛像厂,以生产佛像为主(包括生漆脱胎佛像,木雕佛像,铜雕佛像,石雕佛像,泥塑佛像,彩绘佛像等)及寺院配套产品.

佛教地狱之说

地狱简介       地狱是梵文Naraka(那洛迦)的意译,就是指阴间(地下)的大狱。又可译作“不乐”、“可厌”、“苦具”、“苦器”等,但都比不上译作“地狱”形象生动。地狱为佛门所谓“十界”中之最恶者。十界依次为:佛、菩萨、缘觉、声闻、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前四者称为“四圣”,后六者称“六凡”、“六道”。四圣是已脱离生死轮回之苦、超凡入圣的“圣 ...

阅读全文

《法华经》的主要内容

《法华经》,全称《妙华莲花经》,是印度大乘佛教的一部重要经典,在佛教流行的地区得到了广泛的流传。它在汉文佛典中有三个译本,一是西晋竺法护的十卷本,名为《正法华经》;二是姚秦鸠摩罗什所译的七卷本,名为《妙法华经》;三是隋者那崛多改编的七卷本,名为《添品妙法莲华经》,主要内容因袭了鸠摩罗什的译本,只是增补改动了个别的品目。在汉译的三个译中,以鸠摩罗什的译本最为流行,影响也是最大。《法华经》共28品,八 ...

阅读全文

敦煌佛教遗书的发现有重要意义

敦煌位于甘肃河西走廊西端,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镇,也是中原和西域文化的交汇处。佛教曾在敦煌历史上书定了辉煌的篇章。366年,沙门乐尊在这里开凿第一个石窟(在此之前敦煌已有佛教活动),直到元代,在几近千年的时间里,形成了现存492个洞窟,45000平方米壁画,2300余身塑像的莫高窟佛教艺术群;另据有关统计,同一时期的敦煌建立的佛寺达80所,僧俗宗教活动十分兴盛。宋元以降,敦煌渐趋衰落,到了近代,只 ...

阅读全文

华严经

《华严经》,全称《大方广佛华严经》,是大乘佛教的重要经典之一,也是中国佛教严宗所依据的主要理论典籍。此经汉译本先后共有三种,一是东晋佛教陀跋陀罗的译本,名为《大方广佛华严经》,六十卷,又称“旧译华严”、“六十华严”。此本之梵文原典共36000偈,由慧远的弟子支法领于于阗(今新疆和田)一带得来,于东晋义熙十四年(418)在扬州(南京)道场寺译出。全文共分三十四品,由七处八会说法而成。七处,即释迦说法 ...

阅读全文

四禅八定

“四禅八定”,也称“四禅四定”,是对修习禅定过程中初禅未到地定之后升连的色界四层禅与无色界四层定的合称。四禅,又作四禅定、四静虑、色界定、指色界天之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四定,指无色界之空处定、识处定、无所有处定、非想非非想处定。四定与前四禅合称八定。故八定中包括四禅。在此四八与八并称,是因为就色界与无色界相对而言,在色界称“禅”,在无色界称“定”;就色界、无色界与欲界相对而言,在欲界称“散”, ...

阅读全文

持咒有哪几种主要方法

持诵真言是密教的主要修行方法之一,称为念诵法或持诵法。密教的念诵法很多,各种经典中的分类和叫法也不尽一致。按《大日经》卷三、七及其《疏》、《金刚顶略出经》、《五字陀罗尼颂》、《一字顶轮王瑜伽经》及《秘藏记》、《大法对受记》等,综括起来大致有如下数种:    一、音声念诵,亦称声念诵、言音念诵、莲花念诵,即发声念诵。《大日经》中有先持诵法,亦称前治法念诵,先持法、先方便念诵,即先 ...

阅读全文

大、小乘佛教修禅定有多种姿势

大、小乘佛修习禅定有坐、卧、行、立等数种姿势,其中以坐的姿势最为常见,故修禅往往称作“坐禅”。坐的姿势一般结跏趺坐,“趺”指足指,“跏趺”即指足背加于腿部或足上。跏趺坐,也就是双腿盘坐,两足背相交加于双腿,足常上仰。如先以左足背加于右腿上,再以右足背加于左腿上,称作“吉祥坐”。如先以右足背加于左腿上,再以左足背加于右腿上,称作“降魔坐”。慧琳《一切经音义》卷八说:“结跏趺坐,略有二种:一曰吉祥,二 ...

阅读全文

藏传佛教定学的流派

藏传佛教定学主要由大乘禅法和密教瑜伽两大部分构成,但每个时期的定学并不一致。大致上说,前弘产以大乘禅法为主,而在后弘期密教瑜伽占主导地位。吐蕃时代的前弘期定学,主要有三流派:印度大乘禅、中国禅宗、密教瑜伽。小乘禅法虽有一些经典传译,但并没有发生实际影响。佛教传入吐蕃之初,印度佛教和中国佛教同时传入,后来同样拥有了一定势力,因而两派大乘在吐蕃都有影响。从印度传入的主要是大乘佛教,小乘只有克什米尔一带 ...

阅读全文

龙树的主要观点

龙树是印度古代佛教哲学家,大乘佛教中观学派的奠基者。“龙树”,梵文为Nagarjuna,又译“龙猛”、“龙胜”。约2~3世纪人。关于他的生平,有各种不同的传说。据说他出生在南印度的毗达婆国,属婆罗门种姓。幼年即通晓婆罗门经典及天文、地理、医术等各种学问。后来皈依佛教,先学小乘三藏,后在雪山一带得大乘经典,认识到了大乘佛教的奥秘,确立了系统的大乘佛教中观派理论。此后,龙树回到南印度,创立、宣传大乘学 ...

阅读全文

吕澂的佛学贡献

吕澂(1896~1989),字秋逸,或作秋澂、鹫子,江苏丹阳人。早后于镇江中学读书,毕业后考入常州高等实业学样农科。一年后入南京民国大学经济学习。因受到胞兄学佛的影响,乃前往金陵刻经处与欧阳竟无结识,虚心求教,信札往返不断。20岁时留学日本,专攻美术。因反对日本侵略中国,乃罢学回国,被刘海粟所办的上海美术专科学校聘为教务长。1918年应欧阳先生之请,前往南京金陵刻经处研究部第三筹办支那内学院,从此 ...

阅读全文
no cache
Processed in 0.305577 Seco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