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庄严莆田铜雕佛像厂

大庄严莆田铜雕佛像厂是福建莆田专业铜雕佛像厂,以生产佛像为主(包括生漆脱胎佛像,木雕佛像,铜雕佛像,石雕佛像,泥塑佛像,彩绘佛像等)及寺院配套产品.

北齐石雕佛像佛身将赴台湾,与星云大师捐赠的佛首"身首合璧"

  据中国国家文物局网站消息,2015年5月5日,来自河北幽居寺的北齐释迦牟尼像佛身在北京中国文物交流中心库房进行清点交付。之后释迦牟尼像佛身将起程赴台湾佛光山,与上世纪被盗的佛首完成“身首合璧”。据悉,台湾星云大师发愿将佛首无偿捐回大陆,“合璧”展出后佛首佛身将于明年春一起“回家”。随同释迦牟尼像佛身一同赴台展出的还有来自河北省博物院、蔚县博物馆、定州市博物馆等文博单位的54件佛教文物,其中一级 ...

阅读全文

佛教里讲的五戒诵戒仪轨是什么意思

一、上香(三拜)  二、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三拜)  三、忏悔(三番三拜)  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  ┏一切罪障皆  从身语意之所生┣今对佛前求忏悔  ┗一切罪根皆  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  心亡罪灭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  四、三皈  我弟子某甲,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三说)  从今以往,称佛为师,更不皈依邪魔外道;从今以往,称法为师,更不皈依外道典籍;从今以往,称僧为师, ...

阅读全文

2016年12月15日阿弥陀佛的圣诞

12月15日,农历十一月十七,是阿弥陀佛圣诞。“家家阿弥佛,户户观世音”。阿弥陀佛,又称无量光佛、无量寿佛,为佛教西方极乐世界教主。在阿弥陀佛圣诞这天,净土法门虔信一心诚念阿弥陀佛名号,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为恭迎“阿弥陀佛圣诞现发起倡印《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静平等觉经》,简称《无量寿经》经书3万本,经书印制完毕将向全国各地居士、道场免费结缘,使每个人都可以结缘到一本属于自己的经书。有发心随喜参加本 ...

阅读全文

善念的力量有多大呢

一个善念,力量究竟有多大?善念可以是很多人一起,共同拉动全世界。善念也可以,仅仅是你,就改变了全世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一天,欧洲盟军最高统帅艾森豪威尔在法国的某地乘车返回总部,参加紧急军事会议。那一天大雪纷飞,汽车一路疾驰。在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途中,艾森豪威尔忽然看到一对法国老夫妇坐在路边,冻的瑟瑟发抖。艾森豪威尔立即命令停车,让身旁的翻译官下车去询问。一位参谋急忙提醒说:“我们必须按时赶到总 ...

阅读全文

佛教产生的历史背景

公元前2500年左右,居住在中亚从事游牧狩猎生活属印欧语系的雅利安民族,越过兴都库什山,入侵古印度西北部的旁遮普地区。雅利安原系游牧民族,社会组织结构比较简单,对天、日、风、火等自然现象都加崇拜,并施以祭祀之礼。专司祭祀职责的阶层谓之婆罗门,所奉的经典称为吠陀,这就是人们通称的婆罗门教。约公元前1000前,雅利安人继续向东南方的朱木拿河及恒河流域挺进,并占领了该地域。恒河流域遂成为印度次大陆政治、 ...

阅读全文

上座部与大众部的形成

从释逛牟尼逝世后的100多年起,佛教教团开始分裂,最初分裂为上座部和大众部。据南传佛教记载,佛陀逝世后110年顷,拿揭陀国东北建立的毗含离国的比丘,在戒律方面实行改革,创十事新法,称为“十事”或“十净”,意即10项新的规定,即:(1)角盐净,即听许贮盐于角器而随时食用;(2)二指净,即午后日影偏西二指之长仍可进食;(3)他聚落间净,即食之后复可以到他处就食;(4)住处净,即在同一教区者可分别举行念 ...

阅读全文

原始佛教及其内容

      从释迎成道后开始第一次向五比丘说法起到他逝世后的一百年间,一般称之为原始佛教时期。在这一时期中,佛弟子们在教团生活方面大体上仍维持着佛在世时一贯的规定和习惯惯例,没有什么重大的分歧和争论。在修学上所奉行的根本教义是“四谛”、八正道”、“十二因缘”和“三法印”。       “四圣谛”(苦、集、灭、道)是早期佛教理论的 ...

阅读全文

早期佛教的分化

      据北传佛教记载,佛陀逝世后百年顷,摩揭陀国有摩诃提婆(Mahadeva,大天),识见高迈,聪明睿智,不满传统传承教义,提出五条新见解,主要是关于修行至最高标准之阿罗汉仍有五种局限,即:(1)余所诱-----虽脱离一切烦恼,仍有常人之生理机能与情欲,(2)无知------虽已断了烦恼的无明,仍有无知之处;(3)犹豫-----对修行解脱虽无任何疑惑,而对一些世 ...

阅读全文

大乘佛教与小乘佛教的区别

       随着历史的发展,印度的部派佛教发展到后来,出现了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大乘佛教形成于何时,很难确定。近代学者一般都认为大乘佛教是从大乘经出现开始的。有些学者推定大乘经的出现时间约在公元1世纪,所以一般也认为大乘佛教是在公元1世纪左右形成的。       所谓“乘”是梵文yana(音译“衍那”)的意译。有“乘 ...

阅读全文

瑜伽行及其认识

彩绘观音像      公元5至6世纪,以无若和世亲为代表的瑜伽行宗逐渐流行。瑜伽行派对中观派一切皆空的观点,认为应该把空有结合起来,因之肯定了识的存在。他们认为世界上的一切现象都是精神的总体—识所变现出来的。所谓“万法唯识”、“三界唯心”。按识的变现和作用可分为三类八识:(1)前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他们的主要职能是起识别和认识的作用,前六识 ...

阅读全文
cache
Processed in 0.005801 Seco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