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世纪中叶,在案达罗王朝和贵霜王朝的分裂统治下,主要是在印度南部地区,出现了一个撰造佛教新经典的运动。一批现在我们无法知其姓名的在家佛教徒和一部分出家人,因对当时佛教僧团的因循守旧、门户森严的现状严重不满,借助释迦牟尼的威望,以“如是我闻”的形式,把前三个多世纪以来各部派佛教,特别是大众部各派创造出来的佛教新思想集中起来,并突破原来各部派之间的分岐与排斥,重新加以组织贯通,添加进他们 ...
藏传佛教是藏族在区原始宗教本教与印度佛教密宗结合的产物,还杂有汉地佛教密宗、禅宗等以及道教的成分,在修行方式上又分显密二宗,也有显密兼修的。这种多种成分杂糅的现象在藏传佛教密宗信奉的神祗上也有所体现。藏密的神祗主要有:欢喜金刚。藏名“杰巴多吉”,又称饮血金刚,为双尊,置于莲花座上。明王八面十六臂,主臂拥抱明妃“金刚无我佛母”,其余各手托头器,内盛神物,右手中为白象、青鹿、青驴、红牛、灰 ...
“合十”、“五体投地”,都是佛教的基本礼仪。“合十”,也称合掌、叉手、合掌叉手。其法两手十指并拢相合,屈臂平拱,一心恭敬。“五体投地”,亦称五轮投地、投地礼、五体、五轮、即头、双手、双膝五肢体,因五肢体均呈圆轮形,故称五肢体为五轮。其法双膝、双手及头相次着地,为最敬重的礼仪。 合十、五体投地,都源于印度的古礼仪。玄奘《西域记》卷二记载:印度“致敬之式,其仪九等:一发言慰问,二府首示敬, ...
“因明”,是梵文Hetuvidya的意译。古印度“五明”(内明、医明、声明、因明、工巧明)之一,相当于现所说的逻辑学。所谓“因”是指推理的根据、理由;所谓“明”是指由推理而来的知识、智慧。“因明”是通过宗、因、喻三支之间的关系进行推理论证的学问。在三支做法中,“因”是主要部分,所以这门学问在古印度称为“因明”。因明的内容相当于逻辑学,但并不完全等于逻辑学,这主要包括了逻辑学和认识论(古印度称为“量 ...
在佛门,迦叶有个值得夸赞成的大功劳,就是佛陀入灭后,他成为僧团的领导者,并组织了佛教经典的第一次结集。 佛陀以八十高龄、病弱之躯,做了最后教化,于拘尸那入灭。迦叶当时没在身边,他听到消息后率五百比丘急忙赶来。他以上座身份,主持了佛陀遗体的荼毗(火化)大典。事后他发起结集法藏的会议,决定在当年安居期间,在王舍城召开结集大会 ...
简介开光,又称开光明、开眼、开明、开眼供养,就是新佛像、佛画完成要置于佛殿、佛室时,举行替佛开眼的仪式。在佛教中,只有经过开光后,佛像便不是原来的木雕石塑,而具有宗教意义上的神圣性,受到佛教徒的顶礼膜拜。过程开光时,先将佛像安好,诵经及咒语,奉请菩萨安座,然后请高僧为佛像开光说法。《黑谷灯语录》中说:“开眼者,本是佛匠雕开眼,是事开眼;次僧家诵佛眼真言,诵大日真言,则成就佛一切功德,此谓开眼也。” ...
什么是佛传故事? 佛传是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生平事迹。在佛教典中,涉及释迦牟尼一生事迹的典籍数量很多,有《修行本起经》、《佛说太子瑞应本起经》、《普曜经》、《过去现因果经》、《佛本行经》、《佛本行集经》等。一般归纳为“释迦八相”,即白象投胎、右肋降生、出游四门、逾城出家、树下成道,初转法轮、降伏魔军,双林入灭等。 以佛传故事为题材的艺术形式有绘画、雕塑两种。描绘释迦牟尼一生 ...
什么是水陆画?水陆画是指在举行水陆法会时,悬挂在殿堂上的宗教画.也是中国民间的一种绘画,水陆法会,是佛教佛事活动中最隆重的法事之一,超度水陆一切鬼魂,善济众生.少则七天,多则四十九天。每次使用水陆画并不一定幅数,依法事规模而定,多则百余幅,少则二三十幅。水陆画分上堂和下堂两部分。每幅的绘声绘法章法虽不一定,人物可分可合,亦可多可少,但每幅的画法都有一定的规矩,保持着唐宋的遗法。水陆画的起源水陆画会 ...
佛像起源于哪里?中国佛教的首次造像立寺始于何时?佛教创立之初,佛教徒们认为佛陀是大智大觉、完美无缺的圣人,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怎能同普通人一样随便塑造形象,有着“佛像不可显现”的传统思想。在早期佛教艺术作品中,佛教艺术家们一般用佛的脚印、莲花座、菩提树等表示佛的存在。佛像的出现与古希腊文化的影响,希腊雕塑技艺的传入有着密切的关系。古印度史上有位阿育王,他用非凡的武力消灭了印度半岛几十个国家,建立起 ...
僧伽像的特征 又称“泗洲大圣”,据《宋高僧传》记载,僧伽是唐朝初年西域何国人,少年出家,唐高宗龙朔元年(661),至我四泗洲临淮县,建普照王寺,传经布道。唐中宗景龙二年(708)僧伽应召入长安,景龙四年(710)圆寂,唐中宗命将其遗体送回泗洲临淮起塔供养。僧伽在佛教典籍中被视为“观音菩萨”的化身,又称“泗洲观音”。僧伽的信仰开始于唐中晚期。 僧伽的常见的形象是高僧形象,顶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