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Product display
佛像铜雕厂工程案例
Cases
联系我们
Contact Us
反弹琵琶伎乐天的来历传说
2025-04-22
笛子伎乐天的来历及传说
2025-04-21
药师七佛的来历起源
2025-04-18
金色宝光妙行成就如来的来历及 ...
2025-04-17
宝月智严光音自在王如来的来历 ...
2025-04-16
善名称吉祥王如来是哪位佛?
2025-04-15
法海雷音如来是哪位佛?
2025-04-13
陈靖姑练兵平叛的故事
2025-04-12
无忧最胜吉祥如来是哪位如来 ...
2025-04-11
祥印容名如来是哪位佛?
2025-04-10
发布时间:2019-08-26 09:34
破山寺后禅院
(唐)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惟闻钟磬音。
从常建的诗词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古寺中的宁静、清幽而又庄重的氛围,很多人穿过古道,走进寺庙进行虔诚的膜拜,然而,有多少人了解寺庙的布局呢?下面,我们来介绍一下中国传统寺庙的布局。
【寺庙朝向】
中国大部分寺庙都是坐北朝南的,只有个别的寺庙朝向特殊,如:
①杭州金山寺的山门面朝正西;
②西藏大昭寺向西,小昭寺向东;
③北京的大觉寺向东。
下面不做特殊说明,默认寺庙朝向为:坐北朝南。
【寺庙布局】
大雄宝殿为寺庙中心主体建筑。
依次为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毗(pí)卢殿或藏(zàng)经楼(阁)、方丈院等。
一、山门
一入寺院,便是三门殿,也称“山门”。
佛寺一般多建于山上,所以寺院的外门叫“山门”,又称“三门”,一般由并列的三扇门组成。许多寺院将山门建成殿堂式,至少中间那座大门盖成殿堂式,叫“山门殿”。殿内塑有两尊金刚力士像,形貌雄伟,怒目想向,手持金刚杵以镇慑妖魔鬼怪。左边的力士怒目张口,右边的力士怒颜闭唇。
在后期的某些中国佛寺内,金刚力士又换成了“哼哈二将”,那是受神魔小说《封神演义》影响的缘故。(闭嘴吧的是“哼”将,张嘴巴的是“哈”将)
寺院的门槛绝对不要踩,非常罪过。进寺院时,走哪个门就看你在哪个门的位置了,一般不走中间门而走边门表示谦卑、不功高我慢。在左边就走左门,先迈左脚;在右边就走右门,先迈右脚。进寺礼拜或参观一般以顺时针方向走就可以。因为在古印度以顺时针右绕为吉祥。
二、钟楼、鼓楼
进山门之后,有钟、鼓二楼相对。左(东)为钟楼,右(西)为鼓楼。一般早晨先敲钟,以鼓相应;傍晚则先击鼓,以钟相应。
钟楼悬有洪钟。有的寺院钟下供奉地藏(zàng)菩萨,道明为其左胁侍,闵公为其右胁(xié)侍(shì)。鼓楼置有大鼓。有的寺院供有伽(qié)蓝神关羽,关平为其左胁侍,周仓为其右胁侍。
三、天王殿
较大的佛寺都有天王殿。进山门之后,两旁的钟楼、鼓楼和中间的天王殿构成寺庙的第一重院落。天王殿有三个重要元素:弥勒佛、四大天王、韦驮菩萨。
天王殿正中为袒胸露腹的大肚弥勒佛,这是释迦牟尼佛的既定接棒人(“竖三世”里的“将来佛”,准确的应当叫“弥勒菩萨”才对。由于他还没有交班,所以还没有成“佛”,要等释迦牟尼寂灭后五十六亿七千万年后,才降临人间,正式升为弥勒佛。)。弥勒菩萨经常被塑成:和蔼慈祥、满面笑容、豁达大度、坦胸露腹的慈爱形像,常被称为笑佛、欢喜佛、大肚弥勒佛。代表的是生平等心,呈喜悦相。
中国人将四大天王汉化,神话小说《封神演义》中说“四大天王”是“佳梦关魔家四兄弟”,其实是中国人的创造,并非是佛经中的记载,只是小说内容而已。
东方持国天王(魔礼海):掌碧玉琵琶一面——职“调”(琵琶可以“调”音,取谐音)
南方增长天王(魔礼青):掌青光宝剑一口——职“风”(因宝剑“锋”利,取谐音)
西方广目天王(魔礼寿):紫金花狐貂(白鼠)——职“顺”(貂皮摸着手“顺”,取谐音。与佛教的有区别了。佛教里广目天王手里拿的是“龙”,或者“蛇”。)
北方多闻天王(魔礼红):掌混元珠伞一把——职“雨”(有“雨”伞一把,取谐音。与佛教有区别了。佛教里多闻天王一手拿伞,一手拿“银鼠”或“宝塔”。)
弥勒佛身后大屏风背面为神将韦驮。韦驮又叫韦琨、韦驮天、韦驮菩萨,为四天王座下三十二将之首,是佛教护法神。韦驮背对弥勒佛,面向大雄宝殿,降魔伏鬼,保护佛法。该像为立像两足平立,十指合掌,杵的位置则很有讲究:
如果韦陀杵扛在肩上,表示这个寺庙是大的寺庙,可以招待云游到此的和尚免费吃住三天;如果韦陀杵平端在手中,表示这个寺庙是中等规模寺庙,可以招待云游到此的和尚免费吃住一天;如果韦陀杵拄在地上,表示这个寺庙是小寺庙,不能招待云游到此的和尚免费吃住。
四、大雄宝殿,寺庙中心主体建筑。
在佛教寺院中,大雄宝殿就是正殿,也有称为大殿的。大雄宝殿是整座寺院的核心建筑,也是僧众朝暮集中修持的地方。大雄宝殿此前已做过介绍,在此不做详解,可自行查阅往期文章。
五、四堂
指法堂、照堂、经堂与讲堂。一些大型丛林都会有法堂和照堂,置于大雄宝殿之后。
1、法堂:
为禅门演说佛法的地方。法堂内佛像已不是主体,不少佛寺不设讲堂,一般就在大雄宝殿诵读经书或举行佛教仪式。法堂的中央设一座台,安放案桌(讲台)和法座,台下设香案,两侧是听法席。法座背后有一个大的屏风,常常有狮子吼图。因为佛教常以佛说法比喻为狮子吼。
2、照堂:
在法堂之后,两堂实际上为一座建筑物的前后两个部分,前者为法堂,后者为照堂。寺庙的“主持”如果事情多,就由级别次一等的首座主持说法,因此不在僧堂(法堂)而在照堂进行,因此设法座。此地在僧堂之后,光线不太好,因此取名“照堂”,希望阳光(佛光)普照之意。这里也是寺庙管理人员如首座向僧人发布消息、处理事务之所。
3、讲堂:
亦位于大雄宝殿之后。讲堂也是讲说佛经的地方。中小型寺院没有法堂,就以讲堂代替法堂。如果有法堂,那么讲堂就置于法堂两侧的厢房内,或者安排在佛殿和法堂之间两跨院之中。寺院是演说佛经、念经、皈依力戒之所。
4、经堂:
为藏(zàng)经之堂和僧众念经之所。它与藏(zàng)经楼不同。藏(zàng)经楼是寺院图书馆,用以储藏(cáng)寺院内一切图书。藏(zàng)经楼则专门储藏(cáng)佛教经典,《华严经》曰:“自归于法,愿与众生;深入经藏(zàng),智慧如海”。汉式“经堂”与藏(zàng)式的“大经堂”也有所不同。喇嘛庙里大经堂类似汉式的“法堂”,是高僧说法之所。置于寺内主要位置,开间九到十间,高敞,宏大,可容纳2000多人听讲。
六、四台
指乐台、拜台、高台、戒台四大台,皆为高台。四台名称不同,功能亦有重合。一般寺院只会建其中一种,而兼其它几种功能。
1、戒台:一般称戒坛,古印度叫“曼陀罗”,中文译为“坛”。坛建在寺院内地势较高处,台子也较高,为僧众受戒之所。汉式寺院的坛场则建在寺院内空旷之处。凡是禅宗律宗寺院,皆在戒台前立一石碑,上书“禁荤酒入山门”,称“戒坛石”。
2、乐台与拜台:乐台俗称“月台”,有的送佛教派又称“拜台”,是寺中在佛前举行宗教仪式时,用来演奏佛教音乐的地方。一般建在大雄宝殿之前,其高度与大雄宝殿的须弥座相平。开间一般是三到五间,形状为方形。正面设一台阶。古刹的东西两侧还有两部台阶。
3、高台:在寺院独立处建台,该一般在丈二。台上建合院房舍或一组殿宇,是寺内极其尊贵处。主要用来供奉寺内主要佛像,如银川海宝寺,洛阳白马寺。唐玄奘曾在白马寺高台内翻译由印度带来的佛经。
七、罗汉堂
罗汉是释迦摩尼的弟子,男性僧人。又名阿罗汉,意译为“杀贼”、“不生”等,为明智应礼之人。佛教有的寺院设有罗汉堂,有的还单独建有罗汉院。
寺院供奉的罗汉有多种:最常见的有十八罗汉、十六罗汉和五百罗汉。唯有大型寺院方建,也往往是该寺最有华彩之处,如苏州的西园寺,北京西山的碧云寺,四川成都的宝光寺,上海的龙华寺,武汉的归元寺,昆明的筇竹寺等。
八、禅房
又称禅屋、禅居、禅堂。禅宗寺院以“禅那”为宗旨。“禅那”意谓“思维”或“静思”,也就是需要安静地思考问题,这就需要静居之处,这就产生了禅房。禅房一般在寺院的后部或方丈室附近,修禅人居住之所。
九、监院、方丈院
监院是寺院的总管,地位仅次于方丈。早期的寺院两者的区别在于:方丈是德高望重学问高深的僧人,该寺院的精神领袖;监院是该寺院的最高行政长官,寺院的实际管理者。唐代以后,对监院的选拔往往既强调有学问、懂佛法,又能认真办事的僧人来充当,监院与方丈的职责开始混同。
十、大斋堂
佛教提倡众生平等,僧人不管地位高低都集体就餐,决不能分散就食,所以众僧人就食处称之为“大斋堂”。
十一、藏经楼
有名的寺院大都建有藏(zàng)经阁,位置在佛寺最后一个院落,常为一座两、三层的阁楼,作为储藏(cáng)佛经之用。在藏(zàng)经阁的两侧,设有配楼或配阁。这种做法后来传到日本。
十二、碑楼、碑亭、亭台
碑楼是寺院用来安放大型石碑所建筑的楼阁,作用是防止石碑因日晒雨淋而风化破损。造型多为方形,四面开门,中间端放大碑。碑楼顶部为重檐歇山式,与钟鼓楼楼顶样式相似。碑楼一般建在大雄宝殿前面院子的两侧,数量有一对、两对、三对。有的寺院为了不妨碍大雄宝殿的庄严气象,不在前面建碑楼而在前面两侧建碑廊。作用与碑楼相同。
【其他布局】
一、廊院与群房
廊院:是用回廊组成组成的院落,最早用于民宅和宫殿,后来以用于寺院建筑之中。群房:寺院内,天王殿、大雄宝殿等主要建筑物皆建在中轴线上,僧人生活、工作用房则建在院子四周,或单座,或成排,这类房屋称之为群房。群房主要用途是作客房,用来接待来访者。此外也做办公之用,充当会议厅之类。
二、供养塔
佛殿的佛像前设有供桌,桌上放着香花、时令瓜果、布施箱、佛灯等供物。据《法华经》佛前有十种供养:花、香、璎珞、秣香、涂香、烧香、幢幡、袈裟、技乐、合掌。
供养塔就是放在供桌上的小塔,主要由石材雕琢而成,也有用金银铜铁锡制成,高约0.3米——0.6米不等,内置放小型佛像如浙江天童寺、阿育王寺、国清寺皆有供养塔。五台山南禅寺内为唐代供养塔。
三、放生池
建在寺院山门前,池的大小视寺的规模而定。如福州涌泉寺山门前的放生池,大到要在周围筑上矮墙,防止游人掉入水中。放生池是天台宗智者大师所创立,由香客将购来的鱼在放入水中,以示佛家好生之德。唐代宗乾元二年(759),诏令天下寺院皆设放生池。放生池还能起到贮水作用,可用来救火。设计放生池时就要考虑与泉眼或河流相通,否则将是死水一潭。福建仙游的三会寺,其放生池为全国最大。
四、经幢
寺院建筑中一种石质立式小品一般由三部分构成:下面为基座,基座上面为幢身,最上部为出檐。檐子顶端为幢尖(幢刹)。如果幢身为二层、三层,则在每一层加上平座、幢身和幢檐,像三级宝塔一样。幢身上刻有经文,所以叫经幢。经幢皆用石料雕琢而成,没有用木料或其他金属材料的。多为六角形,六面雕刻经文。也有八面的。也有的经幢上不刻经文,甚至连佛像、图案也没有,这种经幢叫“无字幢”,只起奉献供养品作用,并没有宣经作用。
五、佛塔
中国寺庙初期受寺院建筑参照印度佛寺模式,以塔为中心,四周建有殿堂。晋唐以后,殿堂逐渐成为主要建筑,塔被移于寺外或另建塔院。
佛塔后来虽失去了寺院中的主体地位,但仍然是佛教建筑中不可缺少的布局,不少名刹亦是以塔著名,如西安慈恩寺的慈恩塔,杭州西湖净慈寺前的雷峰塔,山西应县佛宫寺的木塔,镇江甘露寺的宋代铁塔,北京北海妙应寺白塔,普陀山普济寺的“多宝塔” ,云南大理三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