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Product display
佛像铜雕厂工程案例
Cases
佛像铜雕厂定做价格答疑
Questions
联系我们
Contact Us
在佛教装饰中,树的造型也十分丰富,除了与佛教内容密切关联的菩提树外,许多用于表现自然景观的树纹装饰,造型也十分优美。它们大多经过画工的夸张提炼,既有不同树木自身的特征,又简洁明快,具有较强的装饰性。石窟寺中的树纹图案大多出现在具有一定故事情节的装饰画中,如佛本身故事、佛传故事、经变故事以及佛教史迹故事等题材中。许多树纹在整幅作品中虽然不是用作装饰的主体,但却趣味横生,不乏独具匠心之作。在形式处理上 ...
发布时间:2019-09-02点击量:603
在佛教装饰中,动物题材的图案极为丰富,除了前文述及的与佛教教义有直接关联的动物(如龙、狮、金翅鸟、象、鹿等)外,还有大量的动物图案作为石窟装饰的点缀、补白和环境氛围的烘托,有的十分精彩,其艺术水平与其他装饰主题尤其是佛教教义宣传的主题装饰相比,并不逊色,甚至更生动,更富艺术性。在这些动物题材中,绝大部分是现实生活中的动物,由于这些动物并不具有特殊性的象征意义,只是作为自然中的一种生灵而存在,因此其 ...
发布时间:2019-09-02点击量:586
禅都古镇幽兰镇虽小,寺院却出奇的多。赣江穿城而过,而龙津寺卧于弯曲的堤坝旁。此寺因宋朝时建于罗舍渡口而得名。明初时候,有内阁大学士解缙到此,看到河堤弯弯扭扭像龙形,正好当时下雨,便亲自题写了”龙津烟雨“流传至今。不大的寺院,建筑风格却和其他寺院有很多不同。世间佛法一脉相承,却有不一样的寺院说道弘法。站在寺外,远远便可见到前方简易铁质门前看到“龙津寺”三个大字嵌于门头,和以往古寺的山门大不相同。高塔 ...
发布时间:2019-09-02点击量:499
佛像服饰特征探析 释迦牟尼于公元前5、6世纪创立佛教,按原始教义佛教本应是无神论的宗教,不应有偶像崇拜。考古资料也表明,在释迦去世后的几百年间一直没有出现佛教造像,阿育王时期(约前269-前236)出现有关佛陀的象征物,如宝塔、菩提树、法轮、足迹等,以表征佛陀的存在和活力。后由于大乘佛教的多神主义倾向,印度约在1世纪前后出现佛像,并伴随佛法东渐,于两汉之际传入中土。&nb ...
发布时间:2019-09-02点击量:783
佛教经典中佛衣及僧衣考证概述 佛像服饰的具体表现,是否一定要遵循佛教戒律对僧衣的规制,已无文献可查证今人研究佛像服饰,之所以要追溯律典中对僧人服饰的阐述,是因为在很大程度上,佛像的衣着是依照僧衣而造,并与之相契合。 释门、僧人、沙门,广义均是对释迦及其弟子的统称。释迦在律典中为自己及弟子们着衣制定的规章制度,较真实地再现于古印度佛像表现中,并对中国佛像的造制起到 ...
发布时间:2019-09-02点击量:796
制衣一、三衣 制衣,又称三衣或袈裟。“三衣”是从衣之数量得名,“袈裟”从衣色而得名。三衣是释迦为自己制定的服饰,也是他为弟子们制定的法服。相关经典对此多有记载,《五分律》中对佛着何衣有明确表述,“时有弟子问释迦:‘世尊几种衣应受持’,佛言:‘三衣应受持’”。唐宣道《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中引用《增一阿含经》云:“如来所着衣名曰袈裟。”另据《四分律》载释迦对所置三衣的表述:“过去诸如来无 ...
发布时间:2019-09-02点击量:690
6世纪末以后的“半披式”佛衣 6世纪末以后,“半披式”佛衣的发展大体呈现两种发展路线:其一,“半披式”与其他佛衣样式叠加披着或融合的情况中,仅有“半批式”融入“敷搭双肩下垂式”这一种样式得到较多的表现,唐以后此样式也趋于式微。其二,延续独立的“半披式”着衣模式,且影响力逐渐增强,在中国新疆、西藏地区以至朝鲜半岛和日本的佛像中,均能看到此佛衣样式的影响,并在明清两代,成为几乎 ...
发布时间:2019-09-02点击量:662
佛教发源地的佛衣样式 释迦生前反对制造佛像,《增一阿含经》:“如来是身不可造作”,“不可摸则,不可言长言短”。所以在释迦死后的几百年中没有佛像,人们只用象征物,如菩提树、法轮、佛足迹来寓示佛的存在,建 于公元前 1 、2 世纪的巴尔胡特窣堵波围栏浮雕及桑 奇大塔塔门对此均有反映。约在公元 1 世纪前后佛 像开始出现,并在贵霜王朝(约 1 世纪中叶至 4 世纪 初)迦腻色伽统治时期达到高 ...
发布时间:2019-09-02点击量:607